让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过来”

28.01.2015  10:29

 

  民盟中央委员、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灿铭教授

  溧水的骆山大龙龙头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江苏人都深感自豪,几千年文化传承造就了江苏非遗的丰富多样而与众不同,北方的豪迈雄健,南方的温婉细腻,江苏都兼而有之。面对绚丽的非遗画卷,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将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在今年的江苏两会上,民盟江苏省委一个集体提案引人关注,这个名为《关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建议》提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点从“申报”“评审”层面,转向“活态化传承、市场化运作”。民盟中央委员、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灿铭教授为此接受了江南时报记者的专访。

  江南时报记者王琦文 乐涛摄

  症结

  非遗项目如散落珍珠

  各自为战

  “省内这么多这么好的非遗项目,都是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各自为战现象太严重。”刘灿铭谈及江苏非遗项目,感到缺乏合力带来的隐患。据了解,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截至2014年上半年,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达2万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675项名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32位,省命名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92名。但由于没有把握好非遗的多样性、活态性特点,申报急功近利、各自为战、过度泛化,不少品牌经营无力,生存状况堪忧。

  刘灿铭表示,现在很多的非遗项目都是几个项目混搭在一起,放在一些历史街区或是文化场所内展示运行,不仅显得散乱,而且给旅游推广带来了难度。“很多外地朋友要来看非遗项目,我都不知道把他们带到哪里去看,项目运营太分散,没能形成1+1>2的效果。”刘灿铭说,他认识的一位民间竹刻大师倪小舟原来苦于没有展示技艺的场所,但最近他的竹刻艺术馆落户苏州巴城,彻底改变了个人艺术的命运。在巴城老街有着许多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两侧的建筑中有多个文化展馆,除了倪小舟的竹刻艺术馆外,还有“昆曲王子”俞玖林的工作室、蟹文化博物馆、昆石馆、东宝笛馆以及杨守松工作室等。刘灿铭表示,巴城的非遗项目集中展示的经验值得推广,因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让巴城老街成了文人墨客雅集的优雅空间,也让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到了融合。

  建言

  1.

  设立南京非遗文化活态展示基地

  针对非遗项目处于过于散乱、不利于保护传承的情况,刘灿铭认为应该在南京等地设立非遗文化活态展示基地,用市场的手段保护文化传承。“和一般的文化艺术不一样的是,非遗项目最重要的不在于创新,更关键的是传承。”刘灿铭表示,虽然传承的内容都是千百年恒久不变的东西,但传承的手段还应该灵活而且现代。说到底,就是如何让非遗“活过来”。相关人士认为,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一种体验的真实。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展示了美食制作过程,观众看了就想吃,而光是把食品放置在橱窗里,人们未必想去碰。

  刘灿铭称,设立这些基地除了有非遗活态化展示、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功能外,还应配套餐饮、演出、影视、会展、出版等相关产业,将非遗创意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打造以非遗为核心要素的工艺品、旅游、培训、文博等多业态产业链,集聚非遗项目,搭建产销平台。

  2.

  建立全省非遗产业运作服务联盟

  “现在很多非遗传承人空有一门手艺,但却难寻伯乐。”刘灿铭表示,政府部门应该搭建非遗项目交流平台,由政府牵线搭桥,引入专业化、实力强的文化创意公司、影视公司、出版机构等,对非遗产品集中开发,统一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市场化运作。

  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供核心技术,选择服务机构实行项目对接,对非遗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形成批量化生产条件,扩大市场销量形成良性循环。也可在非遗中心的监管下,由文化创意公司代理非遗项目的推广与销售,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并从中获利。

  3.

  推行非遗分级认定与非遗项目差异化扶持

  记者了解到,江苏政府部门每年都对非遗项目保护投入了不小的资金,但仍有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生存难题,这其中仍有需要厘清的问题。

  刘灿铭认为,非遗项目评级过于简单,都是非遗传承人,但技术精湛程度未得到考量,保护资金难免有平均用力的情况。政府部门可组织专家和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制定考级标准,对非遗传承人学徒实行考级制度,由省非遗中心等行业主管部门发放证书。通过分级认定,将不同等级学徒作品投放不同的消费市场。对产量少、规格高的传承人的作品可作为收藏品或高端消费品,通过国际、国内重大文化活动中传承人的活态展示与现身说法,以较高的附加值售出。对非遗技艺熟练的高、中级学徒,保证其一定数量的非遗艺术品投放市场,满足中端消费群的需求。初级学徒以活态表演为主,产出符合大众消费能力的中低端商品,在实践中提升技艺能力并产生经济效益。

  提案延伸

  南京要建“云锦城

  集博物馆、产业中心于一体

  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张玉英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除了师带徒体系的建立,企业加入参与保护非遗可以产生更多积极作用,比如组织工艺设计大赛、支持工艺大师更多走出去参与交流活动等,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南京云锦博物馆去年联手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云锦登陆巴黎时装周,今年除了让云锦继续走进巴黎,南京云锦还要全力以赴参加首届南京国际青年节,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上云锦也将亮相。

  张玉英透露,南京将规划建设“云锦城”,这是云锦人多年的设想,云锦城是一个大概念,这里面应该包括博物馆、保护传承中心,云锦创意产业中心等,还可以通过剧院播放《云之锦》等影片,创作云锦动漫以及提供美食服务等吸引更多观众来了解云锦文化。

  溧水“骆山大龙

  将有展示演出基地

  骆山大龙是南京溧水唯一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龙的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月十八。骆山大龙龙身巨大,体长将近百米,参与者达500人之多,号称“江南第一大龙”。

  据溧水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骆山村当地风俗以及经费等原因,骆山大龙无法每年都进行演出,而且其演出的风俗是演出必须连续三年,所以目前的演出处于一种没有规律的状态。通过骆山大龙长期保护规划的实施,使骆山大龙和传承人能达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骆山村,培养两名能切实掌握大龙扎制、舞龙技艺的传承人。如实记载从龙身扎制、道具制作、所有仪式过程的档案和数据库。在骆山村和石臼湖边,建立和完善骆山大龙展示室、演出基地。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