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社区活起来、火起来

30.01.2015  10:21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主持“今天我主持”访谈节目

  江南时报记者王梦然文 乐涛摄

  今天我主持

  主持人:孔德信,江南时报编委,多次参与两会报道的采访、编辑与策划。嘉宾:胡勤刚省政协委员、南京市口腔医院院长。陈程

  南京市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主任

  扫描二维码

  观看访谈视频

  

  1月28日晚19:00,江南时报编委孔德信(右)走进“2015江苏两会·新华报业全媒体报道”演播台,主持“今天我主持”访谈节目。孔德信就“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话题与省政协委员、南京市口腔医院院长胡勤刚(中),南京市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主任陈程深入交流。

  江南时报记者王梦然文 乐涛摄

  名人文化通过传承就能让城市活起来

  主持人:如何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如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名人的资源,对于我们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社区是各种文化形态的集中地、展示地,也是服务地和交流地。胡委员,您这次为什么要提出“实施名人名城文化新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建议?

  胡勤刚:我们致公党有一批专门搞名人文化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长期调研宁镇扬地区的名人名城的建设。他们考察以后认为,这一地区的名人文化与精神传承发掘开发的还不够,而对文化街区和古迹保护的比较多。他们觉得,如果开发名人文化的话,可以更好的做内涵建设,通过名人文化基因的发掘,可以促进江苏省由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提到了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特质方面的关系,名人文化对城市特质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胡勤刚:文化街区和古建筑,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如果我们有了名人的文化开发以后,通过人文精神的传承,就能让城市活起来。通过这种外在和内在的结合,可以让文化的底蕴更深厚。

  主持人:说到让文化活起来,大家最熟悉的还是身边的社区。陈程主任,可否介绍一下您所在的社区是如何开展活动的?

  陈程:我所在的热河南路街道有一个“文化热南”的定位。按照这个定位,我们小桃园社区立足于摄影、电影以及健康和旅游文化打造具有我们小桃园地域特点的“桃源文化”,比如摄影文化。我们小桃园之前进行过光影特色社区的打造,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摄影历史文化的长廊,在居民群众中搜集了一些老相机进行了展示,这是一个传统的延续。同时我们也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社区开展了摄影班,从市文联和市志愿者中心邀请了一位志愿者到社区每周为社区居民授课。同时我们外出采风时,也会去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遗址,也会结合我们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一些特色摄影文化活动。比如去年中秋节时,我们邀请了社区婚龄满50周年的老夫妻参加了金婚庆典,为每对老人拍摄了金婚照,这些老人拿到照片以后非常激动。为此,我们还专门为残疾家庭和困难家庭提供免费拍照服务。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爱心帮拍。

  体现政府主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主持人:胡委员,您听了陈程主任的介绍以后,有没有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胡勤刚:刚才陈主任介绍了这个街道的文化活动,做得非常好。但是我建议,如果把这些活动跟历史文化和名人结合起来,并请一些专家在政府的主导下做一些挖掘,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主持人:胡委员,您对我们江苏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名人的资源,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

  胡勤刚:建议构建名人名城的发展战略时,体现政府主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名人名城的规划设计,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去挖掘,让名人文化真正活起来,让名人特质成为城市的特征。另外一个,要结合我们市场规则和现实需要。历史名人毕竟生活在各自特定的年代,如果开发时没有注重现代需要的一些特征,就会过时和落后。另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整体的思路,还要有重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去做。

  主持人:在南京,正式以名人故居公布挂牌的文保单位只有十几处,而真正开放的寥寥可数。您对类似鼓楼区以及小桃园社区,具有历史丰厚文化资源的地方,怎么创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胡勤刚: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专家过去调研考察,给街道和主管部门提一些建议,把小区的文化建设活动跟整个名人名城的建设融合起来,这样子会更好一些。

  传统文化理念还须根植在青少年心中

  主持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如果能在社区里面活起来、火起来,那肯定是一件幸事。陈程主任,您觉得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要求,才能开展好传统文化的创新工作?

  陈程:我觉得传统文化要想根植在社区,在社区火起来,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社区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应该结合社区教育,比如在社区开展类似于国学讲堂、名人讲堂这样的活动,引导居民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把这个理念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

  第二,我们要坚持开展传统文化的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跃起来。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社区的书画社开展廉政的书画展,也可以请小桃园社区摄影班拍名人雕像和名人故居,搞名人展。

  第三,刚刚胡教授提到了,我们要让传统文化真正服务于居民,它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我觉得最好的形式是可以组织优秀的艺术团队,包括民间艺人,送文化送作品送培训到社区。甚至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寻求像胡教授这样的人群,给我们搭建一个平台,寻求优秀的艺术家到社区开展剪纸、书画等的培训。

  主持人:胡委员,您听了陈主任的介绍,您有兴趣过去看看吗?

  胡勤刚: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是最有活力的地方,我们希望专家可以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出一点力。

  新闻链接>>>

  南京名人故居现状如何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专家:传承的意义不在于建筑

  而在于名人思想、精神

  作为名人名城文化的重要载体,“名人故居”既是文脉所在,也是老百姓了解名人名城的重要窗口。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如何?开放的程度如何?记者昨日就此进行了一番了解。

  提及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南京市文广新局文保处的专家直言,虽然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实正式以“名人故居”公布、挂牌的文保单位,全市仅有十几处。这是因为目前对于“名人故居”的界定,还没有严格的规范。采访中,专家更遗憾地告诉记者,在挂牌的“名人故居”中,真正能接地气、向市民开放的并不多。“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拉贝故居、赛珍珠故居、杨婷宝故居等。”而大多名人故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都因为有人居住或作为单位在使用,所以没有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的条件。

  不过,正如胡勤刚在提案中所说,在实施名人名城文化战略时,我们不应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而轻历史文化名人宣传。也就是说,在弘扬城市特质时,我们传承的重点不应在于“建筑”本身或形式,而应在于对“名人”身上的品质、精神、美德、文化的传承。对此,文保处专家深以为然,并向记者举例表示,目前,文保处就联合有关单位,将“名人故居”的资料,以及衍生的名人事迹等,以于博物馆展出的形式,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

  在《今天我主持》节目录制后,江南时报记者特就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采访了胡勤刚。胡勤刚表示,虽然南京挂牌为文物单位的名人故居不算多,但在这座人文古都中,还是有许多人文地点、名胜古迹,与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可以挖掘的名人故事、名人精神、名人文化就有很多。采访中胡勤刚提到,虽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为直观,但建筑是因为有了名人精神、名人故事,才有了内涵与意义,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我们也始终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传承。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