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助力阜宁灾后重建安置点建设

10.01.2017  01:32
 

1月4日,记者来到陈良居委会安置点,看到白墙青瓦的公共服务中心小楼,“记者同志,你看我们这个小楼有什么不一样吗?”工地负责人带着神秘的语气说,“这是装配式建筑,不知道吧,这是阜宁绿色建筑推进的先行试点。我们这个点的公建项目全部采用的是木结构,丹平安置点建设的幼儿园采用装配式PC(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农贸市场采用装配式轻钢结构。

据了解,在灾后重建的公建配套项目上,该县将装配式建筑广泛应用,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以“6.23”灾后重建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公共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

自今年6月份成功创建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以来,阜宁充分利用县内建筑业规模大、从业人数多的优势,积极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绿色智慧建筑生产基地,使基地产能覆盖以阜宁县为中心250公里半径的周边城市,目前示范基地建设已进入论证实施阶段。同时,该县加快推进德惠尚书府、翰林书苑、欧景名城和阜宁全民健身中心等示范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17.69万平方米,整体装配化率将达到30%,当前各示范项目已陆续进入实施阶段。

据笔者了解,该县灾后16个集中安置点的公建项目建设,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共计29个单体,总面积27643.6平方米。结构形式为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项目采用PC结构;农贸市场、旅游配套项目采用轻钢结构;陈良安置点公共服务中心采用木结构装配式,现已与各设计生产单位对接到位,进入实施方案设计阶段。

PC结构、木结构、轻钢结构这三种绿色建筑类型,有着自身重量轻、隔音性能优良、抗震、抗风性能卓越、精度高、效率高、操作简单、安装便捷、低碳环保、工期短的优势。

据记者现场了解到,建设方觉得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简洁、人机料的需求少、安全性能高、施工工期短,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建筑模式流行形式。(陈书芹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