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平和面对杂交稻质疑 冀“90后”能攻关产量新目标
袁隆平回答记者提问。杨华峰摄
中新网长沙10月26日电(记者白祖偕李俊杰)“今天上午我接到电话,位于湖南衡东县的超级稻示范基地实现了每公顷16吨的产量,这是继云南、河南后,我们第三个产量达到16吨的百亩超级稻示范地。”26日上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85岁的袁隆平刚一落座,便向来访的马来西亚等东盟六国11家媒体的记者笑着公布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不过,每公顷16吨并非袁隆平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杂交水稻的产量攻关犹如“矮子爬楼梯”,需要一个过程。
让他有些自豪的是,按照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吉田长一(音)的估算,热带水稻每公顷最高产量只能达到15.9吨,但袁隆平带头攻关的这三个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的产量均突破了这个极限。
85岁的袁隆平自诩自己是“80后”。“我希望我到‘90后’时,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能达到18吨的目标。”袁隆平说。
“很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湖南杂交水稻中心与我们国家是否有合作?杂交水稻是否可为我们国家带来增产?”一些外籍记者迫不及待地追问。
袁隆平介绍,通常情况下,杂交水稻可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特别是近10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2004、2011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公斤的目标,始终保持了我国大面积生产水稻单产世界领先水平。去年10月,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900”高产攻关湖南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102.6亩示范片,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
这标志着,我国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取得成功,并创下当前所测超级稻示范片百亩片均产最高纪录。
实际上,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引进和示范推广,其中,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已成为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2012年种植的面积达到520万公倾,平均每公倾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到5亿人口。”袁隆平说。
但是,世界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资料显示,除去中国,东南亚地区水稻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的九成以上,但现阶段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不高,如在世界水稻种植大国印度的种植比率为5.6%,印尼、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则不足2%。
袁隆平向与会的外籍记者介绍,菲律宾有位前总统很重视发展杂交稻,按其当时种植100万公顷杂交稻的计划,很快就可以解决该国的粮食短缺问题。“杂交水稻在菲律宾每公顷至少可增产2吨以上,但目前该国的杂交稻种植面积不足20万公顷。”
袁隆平表示,虽然有些国家还没有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但他很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并派专家进行指导。
袁隆平还说,为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去”,中国每年都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现已为亚洲、非洲和拉美的6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0多名研究和技术人员。
“有些人不了解情况提出疑问很正常”
“那您怎么理解外界对杂交水稻的质疑?”“发展杂交水稻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国外的土壤会不会对杂交水稻有依赖性?”外籍记者争先恐后地抛出自己的疑问。
这已经不是袁隆平第一次面对外界的质疑了。从今年4月9日“两优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减产绝收一事被媒体披露开始,关于“超级稻”的各种讨论至今未绝。
事隔半年后,袁隆平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呼吁《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公开回应有关超级稻的质疑。
袁隆平在该文中表示,超级稻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我理解社会对于我们农业科研的高期待,但农业科研和生产从来不能一蹴而就。超级稻的生长和改进周期很长,起码需要三年五年时间,即便你晚上加个大夜班也无法那么快就解决问题。”
记者注意到,此次被外籍记者再次追问同样问题时,袁隆平显得十分平和。他面带笑容地说,有些人不了解杂交水稻研究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疑问很正常。“但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少。”
袁隆平说,在上世纪,中国还远没有解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杂交水稻研究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产量。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杂交水稻的米质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的研究就变成了既要高产又要优质。
“但绝对不以牺牲产量来追求质量。”袁隆平说,现在来看,我们这个目标已经达到。按照农业部的标准,现在杂交水稻的米质已经达到了二级以上标准。
对于外籍记者提到国外的土壤会不会对杂交水稻有依赖性的疑问,袁隆平予以了否认。
袁隆平称,要种好杂交水稻首先要培训农民,其次要“三良配套”,即良种、良法和良田。袁隆平说,就湖南而言,良田的数量只占到1/3,大部分属于中低产田,而今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他相信,一旦改良成功,杂交水稻的产量肯定会有大幅度提升。(完)
原标题:袁隆平平和面对杂交稻质疑冀“90后”能攻关产量新目标
稿源:中新网
作者:白祖偕李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