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回访表明:淮安市淮阴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月23日,淮安市淮阴区审计局对区整治办进行审计回访,回访结果表明,该区始终将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改善农村面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举措,探索长效机制,有效改善了全区农村面貌 至3月底,该区21个乡镇和高新区共7389个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实现了以区为单位的村庄环境全域整治,成为淮安市继盱眙、洪泽后第3个实现村庄环境全域整治的县(区)。
该区2014年新整治自然村庄1455个,整治提升717个,创建丁集劳动村周庄、码头镇泰山村泰山点、棉花庄镇大福村大福点、高新区三朱村三朱点等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主要是改造点上污水管网、铺设部分水泥路,栽植宅前屋后绿篱,污水设施选址并进行方案设计等。截至目前,全区建设垃圾房(池)4869座,配备保洁人员1580名,清理垃圾1886吨,草堆、杂物等乱堆乱放1939处,疏浚河道89.65公里,整治水塘10.3万平方米,栽植绿篱165米,累计投入达7331万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宣传发动。 各乡镇、村,采用入户座谈、宣传车等宣传方式在全乡镇域范围营造氛围,区整治办对接一报两台开专栏对乡镇全域村庄环境整治进行宣传,并边整治边收集拍摄村庄环境整治专题片,让老百姓了解到乡镇全域村庄环境整治的意义、标准、职责,前后对比图片、典型村庄等,自觉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当中来,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保障整治资金。 将村庄环境整治与环保部门的环境连片整治、水利部门的河道沟塘疏浚、卫生部门的改厕等项目相结合;同时,根据各乡镇整治工作开展进度及获得市奖补资金情况,区财政也给予适当配套,整治工作排在全区第一名的乡镇,区财政给予等额市级奖补;二-六名乡镇,区级财政将拉开档次适当奖补;最后一名没有奖补。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区整治办与区财政、农工部联合,督促各乡镇严格按照省、市长效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效保洁机制,确保收运体系的长效性。落实保洁队伍、长效管理制度、资金支持渠道等,将2014年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补助资金每个行政村奖补的8万元用好,用实,确保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效。(丁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