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学生装扮的“少年”、十字路口处穿着骑行装备的“驴友”、地铁附近差钱买票的“游客”……如今,街头求助屡见不鲜,常有骗子夹杂其中,让人真假难辨,帮助吧,有时候不仅损失的是钱财,不帮助,又怕伤害了真正有困难的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要不要帮助?如何帮助?
典型案例一 乞讨“少年”
南京市民马小姐在下班搭乘地铁回家时,碰到一个身穿校服的少年举着木板,木板上写着自己因父母重病,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学业,希望好心人能伸出援助之手。马小姐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拿出50元给他,并询问少年是否需要帮助,可以帮他联系媒体、政府救助机构,少年一边说不想麻烦大家,一边迅速下了地铁,掉头就跑,马小姐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警方分析:这类行乞的人通常年龄不大,他们大多身穿“校服”,有的还会佩戴眼镜,显得特别“学生气”。
典型案例二 落难“驴友”
南京市民刘先生开车等红灯时,看到6名“驴友”骑行装扮抢眼,自行车上装载着一堆行李,6人分成两队,站在左右两边人行横道举牌讨钱,每个人脸上似乎都风尘仆仆,手头写有“骑行千里水尽粮绝 求帮几十元吃饭钱”等等字样,“驴友”中大部分人低着头或带着面罩,看到有人拍照还举手遮脸,种种表现让刘先生觉得这些人是博同情骗钱,在拨打110后,民警的出现也证实了刘先生的猜测。民警称这些“驴友”是“老面孔”了,当月已第三次见到他们。
警方分析:部分自称“落难驴友”身上装备都是崭新的,其实这都是他们找借口乞讨的道具。
典型案例三 差钱买票的“游客”
“我的钱包丢了,要回天津,没钱买票了,能帮帮我吗?”地铁里,一个戴着眼镜、一身黑衣的年轻人拉住了刚刚到站的张小姐,几番交谈之后,眼镜男表示自己遇到了困难,钱包丢了,想请张小姐帮忙借钱买票,并提议互相加微信,以便自己回到家后可以立即把钱还给张小姐,张小姐不假思索地借了50元钱给对方,之后,谁知等来的不是借出的50元钱,而是被眼镜男拉黑,张小姐方知上当受骗。
警方分析: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不妨试想,借钱者既然有手机,为什么不第一时间与亲友联系,非要向陌生人求助呢?
除了上述典型案例外,警方分析,临近年底,街头上还会出现更多行行色色的“行乞者”,他们会通过变装、易容、扮演各种角色,利用人们的爱心,从而达到自己不劳而获的目的。警方在此支招,提醒市民们注意甄别,别再轻易被人消费了你的“爱心”。
警方支招
1、看行乞地点。比如行乞者是在需要收费的公共场所行乞,你一定不要给。因为如果他们真没钱,怎么会有钱支付费用进入这些场所。
2、看行乞原因。行乞者要钱的原因如果只是钱包被偷,需要别人资助回家路费或饭钱,他完全可以通过报警求助,或者打电话联系家里人帮助解决困难。
3、看行乞情景。当行乞者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时,你可以表示自己为了给他更多的帮助,需要留下他的联系方式,或帮他联系救助站、报警等等,如果他们见此犹犹豫豫,神色晃张,证明他们说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假的。
4、看表演破绽。有的行乞者是团伙作案,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扮演有同情心的“路人”,有的扮演遇到困难的需要救助对象,凡事多留一个心眼,看看故意插话的“路人”,为什么自己没有伸出援手,而是非让你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