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拳师借鉴“蛤蟆功”创蛙拳 曾被誉为“活鸭子”
刘宗流的弟子演练蛙拳
中国江苏网10月1日讯 “快看,这不是《射雕英雄传》里的蛤蟆功吗?”上周日,在南苑小区举行的一场庆祝扬州城庆2500周年的联欢会上,两名小朋友表演的一套传统武术拳术引起了观众好奇。
这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陈周旭,一个叫严可凡。“我们练的这套拳术叫‘蛙拳’,是刘老师教我们的。”陈周旭说。陈周旭嘴中的“刘老师”是曾被称为武林“活鸭子”的扬州老拳师刘宗流。蛙拳是刘宗流自创的一套拳术,为了了却恩师丁锦鑫的一桩遗愿。
为了恩师遗愿
从想学蛙拳到自创蛙拳
刘宗流出生于泰州,小时候受《三国》、《水浒》等古典小说影响,折根柳条当鞭,握着树棍当枪,成天蹦蹦跳跳,十分活泼机灵。
小学四年级时,泰州业余体校武术队招生,刘宗流做了个“鲤鱼打挺”,又在地上滚了几滚,便被体校武术指导丁锦鑫先生看中了。丁锦鑫是当年扬泰地区的著名拳师,而刘宗流自创蛙拳的想法源自和丁锦鑫的一次聊天。
丁锦鑫很健谈,时常会和弟子们谈论一些江湖轶事。有一次,丁锦鑫提到了1928年,他在南京参加一个全国武术大会时,看见有一个北方老拳师练过一套蛙拳。“丁老师说,他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练蛙拳,觉得很有趣。”刘宗流说,他听了这个故事后,就记在了心里,“我觉得丁老师对这套蛙拳还是很情有独钟的。”
此后,刘宗流一直将学习蛙拳的想法记在心里。但蛙拳毕竟是个稀有拳种,全国范围内练的人少之又少。“丁老师也就看过一次,之后再没看到有人练蛙拳了,很可能这套拳术已经失传了。”刘宗流说,没能学到蛙拳,是丁锦鑫的一个遗憾。
后来刘宗流上了初中,有一次体育老师正好教授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一看,老师教的不就是蛙跳的动作吗。”受蛙跳的启发,刘宗流有了自创蛙拳的想法,“当时只是有这个想法,但不具备自创套路的水平。”
多年潜心研究
受蛤蟆拳启发终创蛙拳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热播,欧阳锋的“蛤蟆功”被观众熟知。“电视里演的‘蛤蟆功’主要就是一个伏在地上的动作,和青蛙相比,蛤蟆的形象有些丑陋,动作有些呆滞。”刘宗流说,现实中确实有蛤蟆拳。从蛤蟆拳中,刘宗流找到了创作蛙拳的灵感。在那之后,刘宗流时常会思考一些蛙拳的动作。
刘宗流时常会去郊外池塘观察青蛙,一观察就是个把小时,电视里《动物世界》放到有关青蛙的片段,刘宗流更是从不错过。
经过长期的观察,刘宗流逐渐了解了青蛙的各种习性和动作。但武术不是表演,除了模仿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内容、合理的结构以及技击性的东西。为此,刘宗流又博览各种武术书籍,并与武林同道切磋学习,通过多年创编,最终创出蛙拳。
刘宗流自创的这套蛙拳共有30多个动作,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蛤蟆功中伏地吐气和摇头晃脑的动作外,还有青蛙捕食、游泳、打架甚至是惊蛰之后伸懒腰的动作。
刘宗流说,自己创作出这套蛙拳,也算是了却了恩师丁锦鑫的一桩遗愿。如今,刘宗流已经开始将这套蛙拳传授给弟子们。“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学的是竞技性的套路,而练传统套路的越来越少了,蛙拳属于传统套路,我希望能够将中国传统的东西传承下去。”
自创蛙拳会打鸭拳
曾被称为武林“活鸭子”
能够自创出这套蛙拳,和刘宗流的练武经历密不可分。事实上,刘宗流本就是一名象形拳的高手,在武术界,曾被称为“活鸭子”。而“活鸭子”的外号则来源于他的看家功夫——鸭形拳。
上世纪60年代末,中专毕业的刘宗流被分配到扬州工作,其时和他一道练武的一个师兄跟北方拳师学得了一种古怪的“鸭拳”。据北方拳师说,这套鸭拳是峨眉山的一个老道人所创,原有四套,但他只学了仅存的一套。
刘宗流见师兄练鸭拳有趣,便学着比划,谁知他一做动作,师兄就兴奋地喊起来:“嘿,你练得和北方拳师一个样,活脱脱像个鸭子。”经师兄这么一赞,刘宗流练鸭拳的劲头就更大了。
1973年,扬州市举办了首届武术大赛,刘宗流演练的规定拳、三义刀舒展大方,迅猛有力,最吸引人的正是鸭拳,把鸭子下水、游水、戏水、潜水、抖水等一系列形态表演得活灵活现,观众席上时而爆发出笑声,时而又掌声如雷。在那次比赛中,刘宗流一举获得全能亚军。从此,“活鸭子”的名头便在扬州武林传开了。
练鸭拳越久,刘宗流越觉得应当改进原有的套路。“中华武术除了强身健体外,还具有技击的特点。”于是,他又在鸭拳套路中设计了“怒鸭掀掌”、“翼下飞踹”等具有攻击性和防卫性的动作,大大提高了鸭拳的实战价值。同时,刘宗流还将鸭拳的套路整理成书,为鸭拳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如今,刘宗流已经退休,但他还和年轻教练李昊一起担任广陵区儿童业余体校的武术教练。刘宗流也期待着鸭拳和自创的蛙拳等传统武术套路能流传下去,因为他深知,中华武术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记者 傅春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