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政策“中梗阻” 截留改革红利
近日,在中南海召开的一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听到有企业呼吁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李克强总理当即要求有关部门派出督察组,加大落实力度,消除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坚决避免截留改革红利。今年早些时候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实行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将全国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1.8分钱,减轻企业电费负担,而在现实执行中却是变了味。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从简政放权到“金融十条”,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到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等,既是为激发市场活力,也是希望通过改革出效益。遗憾的是,诸多政策并没有一一落到实处。
政令不畅,原因众多:一是庸政与懒政,某些地方官员不愿作为,导致有政策无执行;二是选择性执行,对自身有利益的就执行,无利益的则不作为;三是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考量,有意无意抵制某些政策的执行;四是政策措施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机制的障碍。因此,要纠正政令不畅的现象,必须对症下药,抓住问题的本质。
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关系的调整,箭在弦上。这种调整,必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触及权贵阶层和“新贵”们的既得利益。为此,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依法破解“中梗阻”,依法打通“最后一公里”,依法纠正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依法问责阳奉阴违或和中央叫板的大小“老虎”,严厉打击那些敢于挑战中央权威的“贵戚”和“新贵”。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要理顺中央决策与地方执行的关系,走出“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困境,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推进改革,成立督导组是远不够的,还要调整当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厘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限,将两者关系建立在法治框架内,以法治权,分权制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法治约束。同时,少用行政手段,多用市场方式,提高调控水平。
无论从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还是为缓解短期经济下行的压力,打通政令不畅的“堰塞湖”都是至关重要的。唯有如此,改革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妥、快捷,改革的前途才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