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茶人老崔: 寻找梦里江南的茶园茶
到皖南旅游的人大多对徽派建筑的印象深刻,中国人世代的习俗是有钱后盖房置地添家产,徽州人更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本地著名茶人老崔曾多次去安徽寻茶,出于好奇,询问过当地人,牌坊的石头是出自何处,答案是:茶园石,再问为何要用茶园石而不用树林石呢,回答:茶园是地名,位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的交界处,此处的石头质地均匀细密,石质韧而柔,细而序,开采时石质软,施工容易,造型随意,采挖出来后经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等诸多造化,石头慢慢变硬,经久不蚀。
茶园因50年代兴修新安江水库,已被淹没在水下。茶园石开采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采利用,并名扬苏浙皖,素有“美石出茶园”之称。一块无生命的石头,一旦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连结,就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生产于淳安的“茶园石”,因承载了许多的宫殿、庙宇、碑坊而活了起来,成为一种历史的记载和生命的延续。茶园你在哪里,茶园还有茶园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老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随农夫山泉探源时,工作人员介绍农夫山泉的核心取水处时介绍原来的地名是茶园,看来老崔要找的茶园之茶是有希望的。偶然的机会认识小华兄,开着他的私家小船行走2个多小时水路,来到一个小岛,小华兄自豪的说拥有5公里的湖岸线,岛上除了茶树就是果树及山林,老崔急忙寻问以前此处的地名,他说此地域旧时是茶园。茶园,老崔寻找多时的茶园,终于找到,山中的茶品质又如何呢?
茶山是茶人心中最美的风景茶园石虽好,茶园茶更好。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一个江南的梦,而那梦里江南的茶山无疑是茶人心中最美的。老崔茶馆的白茶基地,深藏于千岛湖的万顷碧波深处,不屑说车马喧嚣,两小时的水路,如果没有小华兄带着你,一般人也是无法涉足的,是真正的有机茶园。
《茶经》里论及茶树生长环境,言茶喜“阳崖阴林”,即是说茶叶喜欢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地方,老崔茶馆的基地茶园,便可用“头戴帽,脚穿鞋,黄金腰”这几句话来做个形象的概括。
“头戴帽”,是指茶岛上山势绵延,森林繁茂,漫射光丰富,好像是给茶园带了个遮阳的帽子,避免了阳光的直晒,茶树耐荫,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比较荫蔽、多漫射光的条件下,新梢内含物丰富,嫩度好,品质高。因为漫射光中含紫外线较多,能促进儿茶素和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对品质有利。再加上千岛湖水面的调节作用,因而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分明,丰富的植被和雨湿条件通过改变光照调节多酚与含氮化合物代谢,也有助于茶叶特色香型物质的形成。
再说“脚穿鞋”,岛上树木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落叶腐烂后又给予茶树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茶树下的绿色植被丰富,土壤的通透性好,便于蓄水积肥,这不正是给茶园穿了双舒适的鞋子吗?
还有“黄金腰”,茶山中穿插的阔叶林带,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也可分隔茶园,即使有病虫害发生,也能有效的生物隔离,保证茶叶的品质。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漫步于“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泉”的岛上茶山,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颇有辛弃疾“乃翁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的真幸福感。
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白茶特有的性状。经生化测定其氨基酸含量6.269%,高于普通绿茶2倍以上,而茶多酚含量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左右。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冲泡时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其香,清冷如“淡竹积雪”,甘醇生津,欲罢不能。此为老崔专为茶馆客人定制的白茶。白茶,因富含茶氨酸,以鲜爽取胜,却常常只可泡饮两泡,而这款白叶毛峰,形似兰花,汤色清淡而鲜美不淡,比之寻常白茶,着实多了些滋味,水中含香饱满,清雅满口。采茶,制茶,沏茶,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手艺炒制,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
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它和它所生长的环境,和遇到的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仅仅在双手,而在那颗时刻溢满茶香的心间。
色香味形美,好喝好看好泡,是老崔茶馆为每年5万人(次)茶客的推荐,春天里的第一杯茶,带着春的讯息已来到南京,喜爱绿茶的朋友们可以到老崔茶馆后湖印月店、台城书房店、牛首烟岚店、应天大街店及长乐渡会所品鉴。(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