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龄“鱼祖宗”搬新家 子孙后代遍及全国

22.01.2015  12:43

  21日上午,已有50年历史的苏州市相城区黄桥水产养殖场乔迁新址,38条身型巨大的青鱼“鱼祖宗”搬进了“新家”,其中资格最老的“鱼祖宗”已有60多岁,其身长近1.5米,体重约为102斤,每年的产卵量在250万至300万粒之间,就这一条“鱼祖宗”一年就能给养殖场带来7000元左右的利润。据介绍,苏州黄桥水产养殖场的每年所产青鱼苗的总量,占整个华东地区份额的50%,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

  拉网过程讲究,动作要慢,声音要小

  将鱼放入特质的布袋架,两两接力,送入车厢

  21日上午8点30分,记者来到了黄桥水产养殖场旧址,当时,养殖场其中一个池塘边已经围了十来个身穿雨衣胶鞋的工人,池塘边停着一辆准备装鱼的大货车,货车的车厢用防水胶纸铺设好,里面已经注了约0.3米高的水。

  8点45分,捕鱼正式开始。养鱼池塘分深浅水区,约七八个工人合力先将一张大网撒向深水区,渔网两头各站5人,其中4人负责使劲拉网,1人站在鱼塘里负责将网踩在塘底。待网已均匀铺开,拉网的8人就开始将网缓缓向浅水区拉动。整个拉网过程约耗费了三刻钟左右,黄桥水产养殖场场长沈春良说:“拉网是很有讲究的,动作要慢,还不能出声。”原来,动作过快,“漏网之鱼”会很多;如果鱼听到人的声音,会变得很紧张,就会往塘底钻,这样捕捉难度就会很大。

  待渔网收拢到鱼塘浅水区一角时,记者看到,渔网内有黑漆漆的身影在游动。不一会,几个硕大的黑影开始互相冲撞,随即开始拍打尾巴。再一收拢,渔网中冲撞开始更激烈,有几条鱼已经有逃脱之势。担心冲撞时间长会使种鱼受伤,工作人员赶紧加快速度把渔网再收拢。这时候,六七条硕大的黑影终于露出真容——每条都有一米多长,圆滚滚的身子在渔网内翻来滚去。

  见状,四位工作人员赶紧跳下水去,两人将一个特制的类似担架的捕鱼布袋张开,两人合力先在水中顺势将一条青鱼“控制”住,一人托头一人抱尾,稳稳将青鱼放入架中。然后,两个拿着布袋架的人迅速将架子递给岸边的人,由岸边的人接力将鱼送入货车车厢。约一刻钟左右,网内所有的种鱼都上了车厢。

  搬迁过程中鱼身出血无大碍,水土不服才是最值得担忧的

  本次种鱼搬迁将持续半个月,共将搬运种鱼2000条

  当天上午,从旧址捕鱼到新址下鱼,整个过程都十分顺利。但是即使这样,记者发现货车车厢里有几条青鱼的身体表面有一丝血迹,随即询问沈春良这是否会影响种鱼的健康甚至是产卵。沈春良回答说:“这个血迹是因为在捕鱼过程中,鱼和渔网、布袋架之间的摩擦太多,导致了鱼表面鱼鳞受损。”由于鱼的自愈能力很强,种鱼下水后,这个伤口很快就会痊愈的。

  对于首次大规模搬迁,沈春良表示:“最担心的还是种鱼会水土不服。”因为,青鱼对水质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除了水深一定要达到2.5米以外,水质一定要好,且水里千万不能长蓝藻。种鱼们在旧址已经生活了几十年,早已适应了旧址的水质,“新址的水环境会出现哪种变化,谁也无法预言。

  那么,种鱼搬迁为何会选在这个季节呢?沈春良回答说:“这个季节搬迁是最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因为现在这个季节温度低于10度,种鱼的活动量较小,耗氧量也较小,所以在这个季节搬迁,种鱼不会因为缺氧而出现意外。其二,种鱼的产卵期在每年四五月份,距离现在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在这个时候是搬迁的最佳时期。

  记者了解到,每一次撒网,如果运气好,能捕到10条青鱼,如果运气不好,只能捕到5条。据沈春良统计,目前已经捕捉到30条青鱼,还有8条在旧址鱼塘。“所以,本次种鱼搬迁将持续半个月。

  沈春良说,此次迁塘,共将搬运四大家鱼种鱼500组1000条,还有1000条左右的鲤鱼、鳊鱼、鲫鱼的种鱼。其中,享誉中华的“黄桥粉青”,也就是青鱼19组,38条。其它三个品种,草鱼150组,最大40多岁,80斤重;鲢鱼300组,平均30斤重;鳙鱼28组,平均体重40斤。成年青鱼平均产卵并孵化成活约150万尾,多的200万尾。

  种鱼养殖也有别别窍,一亩鱼塘最多大概只能养殖10尾青鱼

  迁入新址,鱼产卵产量将提高30%

  据沈春良介绍,苏州黄桥水产养殖场于1966年建厂,至今已有半个世纪。2014年初,苏州黄桥水产养殖场正式确定搬迁。新养殖场近400亩,涉及土方约150万方,是现有养殖场的3倍多,共25个鱼塘,其中鱼苗繁殖区域204亩,18个鱼塘。新的养殖场产卵池、集卵池是现有的2倍,取消孵化缸全部改用孵化环道,孵化环道是现有的3倍,整体鱼苗繁殖培育能力预计能提高3-4成。

  对于鱼塘种鱼的养殖,沈春良称:“这是有一些别别窍的。”鱼塘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而青鱼处于食物链的上层,所以,青鱼一直处于水体的下层,而鳊鱼和草鱼处于中层,花鲢、白鲢则处于最上层。为了达到整个鱼塘的生态平衡,对于青鱼的数量也是有所要求的,沈春良说:“一亩鱼塘最多大概只能养殖10尾青鱼。

  新鱼塘面积是现有鱼塘的2-2.5倍,深度比原来高0.5米,更有利于控制水位,相对于过去水浅池小密度大,现在的鱼儿好像从公寓房搬进了大别墅,夏天再也不怕种鱼缺氧了,对于种鱼的生长、产卵都有积极的影响。加上现在的塘埂比以前更宽阔更平坦,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沈春良预计:“明年,如果种鱼产卵顺利,产量将提高30%。

  最大的青鱼种鱼近60岁,体长1米5,约102斤

  子孙后代遍及全国,华东二分之一的青鱼鱼苗来自黄桥水产养殖场

  沈春良告诉记者,在养殖场的38条青鱼中,最大的种鱼近60岁,体长1米5,约102斤。每年的产卵量在250万至300万之间,就这一条“鱼祖宗”一年就能给养殖场带来7000元左右的利润。

  据了解,这38条青鱼,以四五十岁居多。而年纪最轻的青鱼种鱼,也已经有15岁了,体重约为40来斤。沈春良说:“如果按照人的年龄来算,种鱼的60岁应该相当于人的六七十岁了。因为正常情况下,青鱼一般可活七十年左右。

  据了解,家养的青鱼,一般顶多养个一两年就要捕捞出售,而苏州黄桥水产养殖场的青鱼竟能如此长寿,其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沈春良说,青鱼对水质要求特别高,他们的这些“鱼祖宗”之所以能“长寿”,主要是他们那里的水质等生态环境不错,水网星罗棋布。

  原来,黄桥街道虽然总面积只有23.15平方公里,但历史上,一直以渔业为主,几乎家家户户养鱼。即使是现在,该街道的水面、湿地等面积占该街道总面积近三分之一。“我们一个街道就拥有这么多面积的城市湿地,在全国也不多见。

  “称这些青鱼为“鱼祖宗”,一点也不过分。“沈春良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大青鱼每年所产鱼苗,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主要供应给长三角地区的鱼塘湖泊,可以说,很多长三角地区青鱼都是我们这些种鱼的后代。据沈春良透露,苏州黄桥水产养殖场的每年所产鱼苗的总量,占整个华东地区份额的50%,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

  据悉,这几条“鱼祖宗”,平时主要以螺蛳为主食,此外适量添加一些玉米和小麦辅助饲养。此外,沈春良还说,每年都会给这些“鱼祖宗”翻鱼塘,在他们养殖场的十几个鱼塘内,轮流放养。“就像牧马人给马儿换牧场一样。如果水塘内螺蛳不够了,我们还得出去购买螺蛳回来,放入鱼塘内。”(通讯员 许松盛 记者 於苏云 薛马义)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