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空巢老人有了“私人定制”
近年来,姑苏区留园街道针对辖区老年人口比重大,空巢、独居老人多等现状,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助餐点社会化运作,全面开放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场所,组建一支为老服务志愿队,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每个社区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近日,留园街道湖田社区的老年助餐点装修一新,迎接居民前来就餐。至此,街道下辖11个社区全部实现了助餐点建设,老年人午餐又有新选择。为了给居民更好的就餐体验,街道各社区和社会组织乐善公益服务社还联系了爱心企业,为就餐的老人免费发放餐具。
11个社区助餐点全覆盖社会化运作创新服务模式
“只需10元钱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现成饭,而且每天的菜品还不一样,我们觉得既方便又实惠。”汪孟安老伯说的正是湖田社区新开张的助餐点。不仅是湖田社区,在留园街道的其他10个社区,类似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着。
留园街道是个典型的“银龄化”街道,辖区60岁以上老人占街道总人口22%。部分老人的午餐存在一定困难,隔夜饭、面包、简单的面条成了他们解决午餐的主要方式,这带来了不少的健康危害及风险。
为解决老人们的吃饭和照料问题,今年,留园街道投入资金30万余元,通过“改、扩、提”工程,在已有4个助餐点的基础上,又新建了7个老年助餐点,在今年4月初实现了11个社区助餐点全覆盖,并在试运营一个月后正式全面推出。
据了解,助餐点提供的饭菜标准为一荤两素一汤,在菜品搭配上注重科学营养均衡,由专业营养师制定每日食谱。食材采购烹饪由民政局指定的银龄乐配餐中心负责,米饭由街道统一补贴。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就餐,街道还购入加热台、电饭煲等专业厨房设备,由原先分装好统一配送升级到现场分餐,实现了助餐点硬件设施的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街道积极探索创新运营和管理手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东西两个片区分别安排两家专业为老服务社会组织专门承接运作,实现了养老助餐点的社会化运营。下一步,社区工作人员将为辖区内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确保辖区老人都能享受到助餐服务。
拓宽日间照料中心功能
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
“白天我们都要上班,没办法照顾家里的老人,让他们独自待在家里我们也真不放心,现在把老人送到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白天提供午餐、个人照顾、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晚上我们再把老人接回家,这真的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啊!”观景社区的张阿姨开心地说。
观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位于观景社区服务中心内,面积600平方米,中心内餐厅、休息室、兵乓球室、阅览室和医疗保健室等一应俱全。虽然是上午,这里早已聚集了不少老年居民,聊天、下棋、看书、锻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呈现着温馨的画面。
留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日间照料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拓宽中心的服务功能,尽量满足辖区老人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完善医疗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医疗咨询、保健讲座、理疗康复服务和专家免费义诊,努力做到让老人能够小病不出社区;二是打造文化健身载体,以“静心港湾”、活动天地等场所为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图书阅览、书法绘画、饭后小憩、歌舞培训、棋牌娱乐等服务;三是加强学习培训服务,聘请专家学者成立公益志愿讲师团,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等形式,为老年人献上法律、养生等“知识大餐”,使生活在社区的老人们能拥有一个“家外之家”。
组建志愿者队伍为辖区老人提供定制服务
每天早晨,在玻纤路社区,70岁的为老服务志愿者、“中国好人”陈祖徐就会带着老太杨凤英准时出现在社区小游园。陪着老人聊聊天、散步休闲,陈祖徐小心翼翼地陪伴在身边,一步不敢远离。10年来,陈祖徐一家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半身瘫痪的社区孤老杨凤英,帮助她走出中风的危险和老伴离世的阴影。邻居们交口称赞陈老伯对杨凤英无私关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同样的场景在新庄社区也在每天上演,75岁的热心“老娘舅”冯海亮十一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社区困难群体服务。近日,91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曹鸟富被发现卧床不起动弹不得,危急关头,冯师傅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让孤独无助的老人及时得到了救治,并继续主动承担着照顾老人的重担。
长期以来,在留园街道的各个社区都活跃着一群志愿者,虽然他们大都已退休,但仍旧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为此,留园街道充分整合各社区资源,组建起一支数十人的为老服务志愿队。根据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建立老年人需求网络体系。结合社区实际及老年人需求,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老年课堂、心理咨询、生活料理等服务。并上门为不能行动的高龄老人、困难老人开展紧急救援、救助及精神慰藉方面的养老服务,营造出“敬老、爱老、助老”志愿服务氛围。
今后,留园街道还将吸纳社会工作、医疗、法律等专业人才,充实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方面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