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新机制增实效 基层涉水管理更到位

18.11.2015  13:33

  聚焦全省农村水利改革报道

  新华报业网讯  “以前水利站的人都在忙着做工程、搞经营、收水费,而现在他们是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搞涉水事务管理和水利服务保障工作,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监管,变化可大了!”常熟市董浜镇北港村村民王振华不无感慨地说到。

  自2013年10月起,按照中央和省文件要求,苏州市全面完成乡镇水利站改革任务,全市所有基层(乡镇)水利站均列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额划拨。全市设立乡镇(含涉农街道)水利站79个,其中水利派出机构70个,农业服务中心9个,核定编制总数1359人,编外人员115名。全市共落实乡镇水利站经费每年达3亿元。

  改革后的水利站工作人员不再绞尽脑汁为谋生找出路,而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上去。

  城乡发展呼唤配套涉水管理机构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属于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村圩区等水利工程设施不断完善,这些设施为地方防汛抗旱和保障农业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这些设施逐渐老化失修、运行困难,再加上管理跟不上,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和效益,矛盾日益突出,涉水矛盾纠纷、涉水案件日益增多。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借助中央财政加大小农水建设投入的契机,通过各市(区)、镇两级配套,着力开展了新一轮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现代农田水利泵闸改建翻建的艰巨任务,基层涉水事务管理和公益性水利工程服务管理,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多重因素呼唤创新基层水利服务管理机构。

  2007年7月,苏州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基层水利管理体制,先行启动了乡镇水利站改革试点。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的要求,深化乡镇水利站改革又一次提上苏州市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他们围绕“城乡一体、强村富民、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乡镇水利站改革进入了快车道。2013年10月,一支集涉水事务社会管理职能和政府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职能于一体,“机构健全、职能明确、分工清晰、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乡镇水利站队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聚焦问题破解基层水利发展瓶颈

  苏州市水利局农村水利处吴岳芳向笔者介绍,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文件出台的滞后,在用人、分配制度方面难以操作,部分干部职工对乡站改革在人员分流、待遇调整等方面难以接受。鉴于历史原因,不少乡镇水利站事企合一,管理经营交叉,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管理机制不符合上级要求;多年来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少,乡镇水利队伍年龄结构相对老化,职业技能相对弱化,难以适应农村水利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水利站只能通过收取水费和自己参与水利工程施工、市政建设和房屋、设备出租来解决经费问题。

  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苏州市根据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了乡镇水利站的主要职能: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防旱、小城镇雨水排涝,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和圩区建设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规费收缴、水利技术推广等。明确了水利站属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时,严格按照职责,实行定岗定编,进一步明确乡镇水利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额划拨。

  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当水利站的工作人员吃上了财政饭,虽然工资水平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但明确的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和稳定可靠的工资保障,激活起大家干事创业、投身水利事业的积极性,一心一意服务百姓的‘最美水利人’不断涌现,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专业化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吴江区同里镇水利站站长宋雪峰不无自豪地说。

  服务保障催生巨大社会综合效益

  改革乡镇水利管理体系,做到了“经费有保障、人员有素质、执法有手段、管理有规章”,进而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以及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苏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障水安全,是乡镇水利站改革后的一项重要职能。苏州市政府一位老领导曾形象地比喻:“苏州每遭受一次较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六七十年代是损失一个粮仓,八九十年代是漂了一个钱庄,二十一世纪将是冲走一个银行”。仅1991年夏天的洪涝灾害就让苏州直接损失27亿元。今年主汛期,苏州地区长江沿线各市连续发生强降雨,江河水位普遍上涨并超警戒水位,常熟市6月份累计降雨量达647.9毫米(常年平均192.4毫米),为1991年以来最强,是常年月平均降雨量的3.7倍,其他各市情况类似。在如此极端的气象条件之下,苏州市5000多公里的农村圩区堤防和其他防汛工程设施发挥了重要的防护作用,全市均未出现长时间积水和大面积受淹的现象,实现了省市领导关于“不死一人,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的目标要求。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同时要归功于乡镇水利站改革之后强化圩区达标管理。

  通过改革,水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定位更加准确了,水利站的职能也更加清晰了。近年来,苏州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打通了水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实现体制机制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苏州基层水利站改革,迈出的是改革步伐,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收获的是群众满意。罗诗明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