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绿军装 守护绿色梦
向奋战在全省环保战线的转业军人致敬!
有这样一群人,
许多年前,他们穿上军装,扛起钢枪,保家卫国,青春激昂;
若干年后,他们告别军营,投身环保,挥洒汗水,谱写华章。
他们说:哪怕只当过一天兵,骨子里就刻上了军人的烙印。
他们说:不管过去在军营里如何,进了环保就一切从零开始。
他们说:军人就要有一股永不服输的精气神。
他们说:当过兵的人,就算离开部队,依然信守着当年国旗下的庄严承诺,忠诚党的事业。
杨小旦:自省自警自励的“环保卫士”
杨小旦,2007年从部队转业到江苏省环保厅环境监察总队,这一干,就是10年。大家心目中的杨小旦,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不讲情面,不循私情,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
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样几件事:
2010年 在调查处理某钢丝绳生产企业周边儿童血铅超标问题过程中,为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杨小旦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帮助企业寻找技术先进的替代工艺。
2011年 在全省铅酸蓄电池企业整治期间,杨小旦大力推动整治不达标的企业关停并转迁,全省铅酸蓄电池企业从580余家缩减到110余家。
2014年 面对饮用水源污染,杨小旦连续一个月现场调处,走访群众,查找源头,客观分析,为妥善解决问题提供保障。
2015年 杨小旦为调查一家上市公司超标排污,先后7次每次往返600公里赶赴企业进行核实。
身为现场监察人员,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利益诱惑。杨小旦说,曾经是一名军人,就要始终牢记铁的纪律,牢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王欣:从散文作家到“六必治王”
王欣,苏州市环保局水环境督查应急处处长、苏州市“263”办二组组长、苏州市环保局青工委主任、2014-2016年度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除此,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身份和荣誉: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5年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2016年中国环境报“优秀特约评论员”。
军旅生活:1997年,高中毕业的王欣考入合肥炮兵学院,因为爱好写作,军旅生涯中他经常鼓捣点文字,有散文,也有通讯。
“转战”环保:2007年,他转业到苏州市环保局;2008年,考取复旦大学环境工程在职硕士并在毕业论文盲审中获得“优秀”。
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王欣的写作这个爱好始终没有放弃,先后创作现实题材小小说《民工父亲的秘密》、散文集《雪是暖的》,并为北京青年报和中国环境报撰写专栏和评论。
在水环境督查应急处,王欣就以善于动脑筋而著称。针对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阳澄湖特征因子应急管控和国考省考断面达标整治等工作,他会同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等部门大胆探索,研究出台应急管控措施,收到良好成效。去年年底,随着全省“两减六治三提升(简称‘263’)”专项行动的启动,王欣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到苏州“263”办担任二组(六治组)组长。因为工作有魄力、有方法、有实效,从此,王欣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六必治王”。
年初,‘263’专项行动曝光线索多来源于群众信访举报,随着信访量逐步下降,线索少了,王欣就研究用谷歌、百度卫星地图寻找线索。比如,一家企业厂房屋顶某个区域突然发黑变色了,基本可以锁定涉嫌废气无序排放;比如某条河道某处突然变窄了,那么可能存在河岸私搭乱建现象,伴随的就是生活污水、旱厕污水直排河道;如果大片农田中间突然出现厂房建筑,那就要到现场查看,乱排现象往往在所难免。结合这些信息,再加上现场巡查、走访群众,能查到很多意外的环境问题。
每次现场巡查,王欣都会带着组员围绕可疑点反复排查寻找,有时候还要寻找制高点进行观察。半年以来,每位同志平均每天行走超过2万步。
“六必治王”经常和组员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工作,要摸着良心,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带着党性。
朱维国:“国门卫士”的华丽转身
2011年,朱维国从部队转业进入淮安市环保局,第一感觉就是——懵了。“环保工作专业性强,过去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都用不上了,要想不落伍,只有抓紧时间从头来过。”
朱维国总结出“三点三查一请教”学习法:
三点:上班提早一点、下班拖延一点、晚上少睡一点。
三查:一般问题查文件、疑难问题查网络、特殊问题查资料。
一请教: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人。
7年来,朱维国的学习笔记达十余万字。
现任淮安市环保局污防处副处长的朱维国,先后推动、参与多个重点治污项目,参与起草《淮安市空气质量考评办法》等10多份指导性文件,还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起草《大气污染防治倡议书》,倡议全市共产党员带头做到“三不”(不使用燃煤锅炉、不燃烧秸秆、不燃放烟花爆竹),做好“三员”(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淮安市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并通过了国家生态市评估验收,朱维国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淮安市忠诚环保卫士。
退伍不褪色,曾经的“国门卫士”朱维国用军人的精神诠释着环保人的忠诚和坚毅。
刘方遒:怕苦怕累愧对军人二字
2008年从部队转业到连云港市环境监察局的刘方遒,抽屉里珍藏着不少奖状——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省厅“勤政廉政好干部”,市局 “行政执法标兵”、“环境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环境监察工作先进个人”,个人三等功……
刘方遒说,环境执法和两军对垒其实差不多,不但要有冲劲,还得讲究策略:
不打无准备之仗。检查前,他尽可能多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分析检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措施,形成预案,有的放矢。
多种“战术”组合,奇兵致胜。在长期工作中,他总结摸索出“直入法”、“渐进法”、“比较法”、“杀回马枪”等多种形之有效的检查方法,不少企业见到他就紧张。
求同存异,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他并不是一罚了之,而是积极帮助企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推动企业走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之路。
转业近10年,刘方遒已经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专项行动,组织过多少次信访调处,查办了多少起环境违法案件;更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夜查,有多少个节假日没能陪伴家人。
2014年8月,刘方遒受命调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水域污染,车辆在暴雨泥泞中抛锚,他二话不说带着器材徙步2公里赶到事发区域,及时获取一手资料;2015年5月-8月,他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工作日节假日,冒着酷暑连续奋战,现场检查80余家污水处理厂,提交了详尽的调查报告。
有人劝他:“也快50岁的人了,这么苦,何必呢!”刘方遒说,当过兵的人,更是要发扬“两不怕”精神。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要为改善港城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王岳:我就是普通一兵
1979年考入军校的王岳,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17年后成为一名环保人;成为环保人之后,更没有想到的是,没有从事驾轻就熟的政工和行政工作而是钻研起了技术。
初见:没架子的军官
王岳到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到那天,也是像现在这样的大暑天。那天恰逢站里搬家,王岳手续都没来得及办就跟着大家干起了体力活儿。同事们一看,嚯,这个军官没啥架子嘛!
这是王岳留给领导和同事们的第一个印象。
相识:这个当兵的,有点拼!
在监测科从事现场采样的那段日子,王岳爬过烟囱,站在40米高的采样平台对烟气进行采样,盛夏时平台温度甚至达到60多度;王岳下过水,冬天乘船在长江镇江段采集国控断面水样,一个浪打来,船上的薄冰让他脚下一滑,差点掉到江里,裤腿湿了半截。同事们回想起那一幕时都觉得,这个当兵的蛮拼的。
这是王岳留给领导和同事们的第二个印象。
相知:硬汉外表下,也有柔软
由于站里工作需要,王岳还从事过一段时间老干部工作和人事工作,他说话总是慢声细语,不急不躁,做事也是有板有眼,细致入微,让人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暖男!
这是王岳留给领导和同事们的第三个印象。
相伴:样样上手的“多面体”
现在,王岳又开始接触室内空气监测工作,学习培训场场不落,现场监测主动参加,很快成了部门业务能手。同事们都惊讶了:这学习能力也太强了吧!简直是学啥会啥,干啥像啥!
这是王岳留给领导和同事们的第四个印象。
面对赞誉,王岳只是搓搓手憨厚地笑笑:当过兵的人,服从命令听指挥,没说的!我就是普通一兵,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刘刚:我认识你,你是环保局信访办的
走进江阴市环保局,随便找几个人问问对刘刚的印象,就能收获不少答案:
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人;他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人;他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他是一个敢上房、敢爬墙的人;他是一个把群众冷暖放心里的人……
2007年转业进了江阴市环保局,刘刚就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于是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学法律法规,学环保知识,学专业术语,学环境评价,学物料衡算,学老同志经验。执法检查时,晴天不惧一身味,雨天不怕两腿泥,明察暗访,反复推敲,让排污者无处遁行;在分局工作时,建立企业和环境管理工作群,举办各类培训班,普及环保法律知识,通报违法企业处罚情况;信访调处时,认真倾听群众诉求,想方设法化解矛盾。
刘刚说,10年环保经历他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一件小事:有一天走在路上,迎面一位阿姨突然跟他说:“我认识你,你是环保局信访办的,我一直记得你,你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惠新:这双“火眼金睛”,他练了20年
1983年入伍,他是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1997年退役,20年炼就“火眼金睛”,先飞的“笨鸟”终成领头雁。他,就是宿迁市宿豫区环保局信访调处中心主任惠新。
提起惠新,领导、同事、办事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给出三个字的评价——正能量。
随着群众对良好环境需求的日益强烈,污染投诉和纠纷数量成倍增长。惠新说,一个电话就是一个命令,一个案件就是一场战斗。
长期的执法实践,惠新炼就了“火眼金睛”,让非法排污行为无处躲藏。
面对群众举报的医疗废物加工窝点,惠新凭借多年经验,觉得这里不会仅进行分拣、打包,果然在不远处查到了医疗废物粉碎设施及加工好的近2吨颗粒。
在一家非法电镀加工厂,惠新始终没找到排污口,他多次询问走访,从原料、生产工艺、加工过程全面排查,终于查到了偷排暗管和排污渗坑。
惠新说:“查处一起环境案件,就是消除了一个污染隐患,调处了一个环境纠纷,就是为群众办成了一件好事。每当一件件信访调处案获得投诉人满意的答复,我觉得,这是啥也比不上的最高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