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最美双创之星”胡震:那颗追寻 “深蓝”梦想的心依旧滚烫

15.11.2018  08:52
记江苏“最美双创之星”胡震:那颗追寻 “深蓝”梦想的心依旧滚烫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7062米,载人深潜的“中国深度”,打破现役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的世界纪录。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大国重器,凝聚中国智慧,背后有无数埋头苦干的身影,有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研究员胡震,就是一位推动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不断进步的领军人物。

  上中学时,胡震就爱读《海底两万里》,一谈起浩瀚海洋,他就兴奋不已。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702所,跟随后来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研发无人潜水器。那时,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少,有时连工资都拖欠。身边同事陆续离开,胡震却矢志不渝,“开发海洋最终要靠自己,不可能总靠国外技术。

  十年坚守,胡震终于迎来第一个“国字号”项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并担任副总设计师。这是一个中国人从未涉足的领域。胡震与团队成员一起近乎白手起家,解决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包括超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深海通信和导航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他带领的团队通过“蛟龙号”的研发,向世界证明我国已掌握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能力。

  很多人以为副总设计师只需统筹决策,胡震却事事亲力亲为,被同事称为“随时在线的总师”。“蛟龙号”抛载装置的电磁铁要求耐压、水密、防腐蚀,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他把国内60多个相关厂家全部找出来,一家一家打电话。这还不算,为这个小部件,他一年半去了十来趟上海,还以厂家的电磁铁为原型加以改进设计,确保安全可靠。

  在波涛汹涌的海试现场,“只用耳朵听一听就能找出问题”的胡震,既是船上的技术灵魂,也是团队的精神领袖。每次下潜任务前,他都是第一个来到后甲板,沿着潜水器护栏爬上爬下,仔细检查每个部件。下潜任务结束,当大家还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已经忙着再次检查潜水器了。

  胡震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整个团队,大家团结一致、攻坚克难。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7062米,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蛟龙号”研制成功并没有让胡震感到满足,他又投入到新的攻坚战——担任“863”重大项目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总设计师。“海洋平均深度3700米,4500米级潜水器更具实用性。”胡震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深海勇士号”从设计到装备要争取国产化,真正实现自主创新。

  从副手到“统帅”,胡震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是潜水器最核心的部件,受制于装备技术水平,“蛟龙号”的球壳是俄罗斯制造的,这次得靠自己。“深海勇士号”载人球壳设计为内径2.1米的钛合金球,由厚达91毫米的钛合金板压成两个半球,再焊接而成。这是国内第一次尝试,从立项到成品花了整整6年,实现钛合金材料到工艺新的突破。

  探索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海试时,“深海勇士号”在49天里下潜28次,胡震坦言有两次不成功。问题出现后,他和同事们连夜解决问题,保证第二天能正常下水。

  去年12月1日,“深海勇士号”潜水器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验收报告显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5%,我国已具备载人舱、浮力材料、锂电池、推进器、海水泵、机械手、液压系统、声学通信、水下定位、控制软件等10个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

  “他是很称职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全国96个协作单位,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出色地研制出‘深海勇士号’。”徐芑南院士评价胡震时说,他有科技报国的决心,践行科技创新的使命,他不畏艰难,为我国深海潜水器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作出很大贡献。

  在胡震带领下,一支能打硬仗的研发队伍取得辉煌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他本人被评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深海,是胡震执着的方向。自1993年加入702所,岁月染白了少年头,但他那颗追寻“深蓝”梦想的心依旧滚烫。“深海勇士号”研制结束,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胡震将续写深海传奇——研制11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如果说“蛟龙”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载人深潜俱乐部,“深海勇士”代表中国潜水器可与世界先进潜水器并跑,那么万米载人潜水器就将是一次超越,技术水平将达到世界领先。

  “奋斗是科研人员的本分!”胡震说,对于深海装备研制来讲,我们掌握的设计方法和创新技术成果是一笔宝贵财富。借助自主研发装备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将加快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记者 浦敏琦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