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深受三大瓶颈制约 喜迎多重政策利好
近日,市民在“中华老字号”无锡市三凤桥肉庄排长队选购熟食。 宦 玮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商务部等16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老字号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江苏省是老字号大省,老字号企业数量、品牌影响力、销售规模等均居全国前列。省商务厅统计,全省现有92家“中华老字号”、84家“江苏老字号”。“老字号作为历史经典产业,在品牌、经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国家层面出台这个《意见》,对振兴江苏省老字号是个重要的政策利好。”省商务厅流通处处长卞益斌说,省商务厅、省老字号行业协会正就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进行研究部署。
经受历史长河的冲刷洗礼,特别是遭遇互联网时代的生存考验,“老字号”家族成员命运迥然有别。有的已沉淀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有的则生生不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资料显示,全国现存1000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只有10%运营健康,部分企业因为机制僵化、观念陈旧、创新不足、传承无力等面临发展困境,还有约2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
去年,省商务厅对江苏省南京、常州、苏州、扬州等地的“中华老字号”调研显示,4个设区市共有中华老字号64家,大多创立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主要分布在食品、餐饮、消费品、医药保健、工艺、服装等行业,其生存现状堪称“有人欢喜有人忧”。
苏州有各类老字号企业70多家,九成以上经营和盈利正常。南京73家老字号中29家发展稳健,中央商场、南京新百、宝庆银楼、绿柳居等口碑良好;属于浴室、美容美发、摄影等传统服务行业的24家老字号维持经营;另有约20家老字号已关门歇业。仅以新街口地区的老字号饭店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非常红火的老广东、大三元、三六九等都没了踪影。无锡市老字号协会秘书长、无锡王兴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国清告诉记者,无锡以前有老字号企业100家左右,现在市级以上也只有45家,一批布庄、茶社、副食品等行业老字号不复存在。
省老字号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学谦说,外有“互联网+”、外企抢注、城市建设等挑战,内有品牌保护不够、企业负债重、技术管理跟不上、传承后继乏人等局限,江苏省不少老字号企业的前行之路并不轻松。
江苏省老字号发展面临几大瓶颈约束:一是规模小、实力不足。在省老字号行业协会注册的8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过亿的不到20%,有的主业经营仅有微利,有的靠部分店面转租维持。二是品牌保护意识不够,造成资源浪费。南京吴良材与上海吴良材、南京同仁堂与北京同仁堂等,一个商标官司打了多年,还有的老字号商标被侵权、遭抢注。三是人员结构老化,子女不愿干,技艺传承乏人,一些独特技艺和有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成紧缺资源。四是装备落后、技艺缺乏创新、资金捆住手脚。不少食品行业老字号仍以手工操作为主,难成规模,比如无锡王兴记的小笼包声名远扬,手工制作是重要特色,沈国清说,这种生产方式遇到挑战——人工工资持续上涨,月均工资4000元年轻人还是不愿干;尝试用进口机器制作,口感又不一样。
为擦亮老字号招牌,江苏省相关政府、协会和企业等各施其策、努力作为。省商务厅通过认定首批江苏老字号,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创新发展、诚信经营,去年5月,还成立了江苏省老字号企业协会。
一批老字号企业主动紧跟市场,在工艺、产品、营销模式等方面努力创新。南京的韩复兴鸭子已有152年历史。南京鸭业协会会长窦仁斌介绍,因企业体制多次变更,这个老品牌规模难以扩大,影响力一度明显下滑,差点与南京其他七八个鸭业老字号一样销声匿迹。转机出现在企业并入桂花鸭集团后,受桂花鸭品牌带动,位于湖南路上唯一一家韩复兴门店生意越来越好,每逢节假日顾客都要排长队。2012年以湖南路商业街改造门店拆迁为契机,企业在附近开出两家门店,生意同样火爆,随后在南京陆续开出6家直营店,去年销售近7000万元,实现线上销售约1000万元。窦仁斌说,计划将直营店开到南京周边城市,以及新疆、甘肃、宁夏等地。还有不少老字号在产品工艺创新上新招迭出,比如苏州老字号食品生产企业改进配方,调整口味,强调营养美味和保健功效,乾生元将“一个麻饼碗口大,一家三口吃不下”的传统麻饼改成低油、少糖的迷你小麻饼,现烤热卖,大受欢迎。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意见》出台,明确实施“互联网+老字号”工程、引进各类社会资本、鼓励老字号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警示约谈失信企业等,为江苏省老字号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张学谦说,协会将以此为契机,建议相关部门集中有限资金,打造类似上海老城隍庙、北京大栅栏的全省老字号集聚商业区。同时力促搭建线上线下老字号销售平台,组织企业抱团走出去,利用“互联网+”手段和跨界思维,植入消费者场景,让老字号焕发新生命力。(邵生余)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