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咨文大盘点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 据新国际微博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北美东部时间20日晚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演说,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提出来年的施政纲领。这一年度演说堪称美国政治的一件大事,在全世界都受到极大关注。新华国际就为您盘点一下这一演讲的历史、名言、传统和糗事。
——历史
国情咨文历史悠久,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90年即首次对国会发表这一演说,但当时还不叫国情咨文,而叫《年度咨文》。而且在1790年之后,《年度咨文》一直以公文形式送达国会,而非总统亲临国会发表演说,直至20世纪初,从伍德罗·威尔逊开始,总统以演说形式发表国情咨文才作为一项传统固定下来。
1945年,该报告开始被正式称为“国情咨文”,并且不再仅仅面对国会议员,而是通过广播电视向民众传递总统的政策主张。
——名言
国情咨文是历任总统提出重要概念或政策的机会,其中,最著名的应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1年提出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
随后在1964年,林登·约翰逊在国情咨文里提出,本届国会将因“向贫困全面宣战”而在历史上留名。
在2002年,乔治·W·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邪恶轴心”,将朝鲜、伊朗和伊拉克列入其中。
但提起影响最为深远的咨文,当属1823年詹姆斯·门罗发表的咨文。他阐述了“门罗主义”,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同时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被认为是美国涉外事务的转折点,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了道路。
——传统
罗纳德·里根开创了邀请一名与作出某种贡献的美国人坐在第一夫人旁听讲的传统。里根在1982年邀请伦尼·斯库特尼克坐在第一夫人旁聆听国情咨文演说。演说中,里根赞扬了斯库特尼克在一次空难之后水中救人的英勇行为。
由于美国政府的“大佬”们都会参加国情咨文,因此美国政府会指定一名内阁成员不去现场,以便在意外情况发生后继任总统。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小部分国会议员也会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去另外的地点,以便在有意外情况发生后另组国会。
从1966年开始,两党中的反对党都会在总统发表了国情咨文之后指定人员,通过电视直播发表自己对国情咨文的回应演讲。
——糗事
国情咨文是白宫“弘扬主旋律”的机会,总统往往会宣布,我们的国家的情况“很强大”,但也有总统反其道而行之,1975年,杰拉尔德·福特就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国家的情况很不好。”
尽管国情咨文中的糗事很少,但反对党的回应演讲却经常“出糗”。例如在2013年,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在演讲中突然伸手从讲台旁边拿起一瓶水喝了一口,成为不少喜剧演员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