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构筑“生态盐城”美丽家园
盐城,这一沿海开放的窗口城市,站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释放出绿色发展的别样魅力!
生态盐城,这一恢弘的目标愿景,正在化为前所未有的驱动力,让古老的盐阜大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崭露美丽家园的现实模样——
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今年9月份及第三季度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洗肺”城市中,盐城市位列第四,仅次于海口、舟山、拉萨。这是环保部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以来我省取得的最好成绩。
盐城,当之无愧地成为江苏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今年前三季度,盐城优良天气达199天,占总天数的72.9%,居全省第一。其中,9月份优良天数达10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为江苏省地级市最低。去年9、10月份,盐城空气质量曾连续两次进入全国前10名。这是盐城持续实施蓝天工程、狠抓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结果。
“盐城好空气”,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和生态名片。这是盐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缩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生态空间,是盐城最大的优势。我们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坚定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品牌,努力实现发展与生态互动、生态与经济双赢。”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充满信心地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聚焦聚神聚力,久久为功,生态盐城建设就一定能行稳致远,推动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信心,来源于决心,萌生于智慧,也淬炼出不凡业绩。且让我们解读这份空气质量成绩单的深层因素,解析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解码盐城百姓引以自豪的“生态足迹”——
高标准规划 高强度推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规划的引领力,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盐城夯实重要基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盐城市就率先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盐城作出了坚持低碳生态环保理念,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的决策部署。
2013年,编制出台了《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盐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开展生态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的目标任务,随后又出台了《盐城市生态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致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盐城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目标定位,将生态绿色发展和生态盐城建设作为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围绕打造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为下一阶段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与此同时,以顶层设计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高位推进。盐城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层层压茬,级级推进,全市上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高强度推进更体现在具体而细微的工作中。今年夏收期间,盐城坚持上下一心,干群合力,扎实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为全省13个省辖市中唯一未被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通报发现秸秆焚烧火点的市,实现了省考核“零火点”目标,对保证良好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推进,产生了强有力成效。去年,盐城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今年10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目前,该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规划正按时序推进:大丰市、东台市通过环保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盐都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市、区)技术评估,大丰市、东台市、建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待国家组织评估,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已经通过省级评估;将继续推进亚行贷款盐城湿地保护项目实施,扎实做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调优产业结构 调绿产业布局
绿色发展,说到底是转型发展。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荣平认为:“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面对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双重任务,盐城市正奏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强劲乐章。
长期以来,盐城经济结构偏重,汽车、纺织、机械、化工四大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4。产业结构雷同、制造低端、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成为盐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去年以来,盐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高端导向、市场导向和生态导向,以大产业、大项目、大载体为重要抓手,以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为主要动力,致力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格局。
敲响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鼓音”。化工产业曾是盐城心头之痛,前几年发生过严重水污染事件。盐城开展三轮“壮士断腕”的专项整治,砍掉近2/3化工企业,大市区已成“无化区”,82%化工企业集中到化工园区,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动态监控。今年盐城市又专题研究化工产业及化工园区发展问题,大力推进化工企业重组、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通过综合整治提升,实现了量减效增,化工企业开票销售比整治前大幅增长。
奏响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强音”。盐城加快发展风电产业、环保产业和绿色能源,通过推进“风电+N”多样化综合开发应用,加快风电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全过程零排放绿色产业链。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今年以来全市新能源发电量26.22亿度,占全市发电总量的17.1%,清洁能源当地消化率100%,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8万吨。注重把好投资方向和项目招引门槛,重点突破体量大、层次高、业态新的项目,今年以来新开工了移动互联科技城、奥特莱斯商业广场、奥新10万辆轻量化纯电驱动乘用车、鸿嘉电子、阿特斯太阳能电池片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盐城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水污染治理设备、节能电光源、环保滤料、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中国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节能电光源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节能电光源出口基地和环保滤料生产基地等金字招牌,熠熠闪光。
唱响发展现代服务业“高音”。盐城重抓3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双提高。盐城先后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驶上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快车道。
弹响发展生态农业、林业和生态旅游业“新音”。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市1200多万亩耕地年产140亿斤粮食、2000多万吨农副产品,农业经济总量在全国18个百亿斤产粮大市中位居第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1103.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0%。强势推进绿色盐城建设,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全力打好沿海绿化、城镇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四大会战”,推进东台、大丰和射阳、响水、滨海5个万亩新林场建设,连续三年新增造林折实面积江苏第一,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31.4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5%。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拉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转变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规划引领、景点为王、功能配套、产业融合、以特取胜,加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设计,推动旅游品牌建设,通过旅游业加快发展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转型提升。全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盐城获评“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根据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的《江苏省绿色发展评估报告》,2012年盐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为69.4,排名苏北第一,超过全省1.2个百分点,是苏北唯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其中,生态效益指数排名居全省第一位,得分89.6。
强化政策保障 突出考核导向
如何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法治思维下力气解决制约绿色发展的难点问题?朱克江给出鲜明答案:“改革与政策导向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盐城的内在动力。”
盐城市之所以能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新能源淡化海水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示范试点,离不开市委、市政府持续推动和政策的引导。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出台了《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进会,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强化督查,注重考核。
尤其是在当前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对环境需求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盐城结合生态市建设目标,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环境质量指标纳入全市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在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拢指为拳,重拳出击。盐城市委出台了《盐城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办法》,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指标,还考核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连续十年,跟踪监督,毫不放松。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对盐城市将生态市建设工作列入行政效能监察专门项目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在各类扶持发展及监督管理政策持续推进下,绿色发展、生态盐城的诸多理念得到了社会理性认同、情感认同,汇聚起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一手抓投入 一手抓治理
在盐城市副市长朱传耿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倾力投入,也需要倾心治理。
投入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盐城的坚实基础。为保障全市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先后3次制定和修订规划,实施了《盐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了“生态工业类”、“生态农业类”、“生态旅游类”、“绿色盐城类”、“生态文化类”等十大类122大项生态工程项目。
广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用于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在确保每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50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投入。争取亚行贷款3690万美元,支持盐城珍禽、大丰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城林场、大丰林场等湿地保护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沿海生态湿地圈。争取国家淮河水污染防治资金、省级环保引导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全市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今明两年,盐城市计划投入资金70.2亿元,用于全市沿海开发生态环保类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撬动起资本的魔力,为生态环境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策应省通榆河清水保障三年行动,着力打造盐城清水走廊。建立蟒蛇河、通榆河、射阳河3条主要供水河道重点断面县、镇、村三级“断面长”负责制;整合大市区环保执法资源,对蟒蛇河、通榆河水源地开展全天候巡查;重点整治通榆河大市区段沿线环境,整治清理了堤防范围内的各类砂石场、畜禽养殖场及违章建筑125个;开展全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行动,对主要供水河道沿线排污口、农业面源、船舶污染等进行专项整治。在前年投入近8亿元建成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盐龙湖的基础上,近3年计划投入20多亿元,实施盐龙湖水厂建设等10大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
如果说,投入是“守势”的话,那么,加强环境执法则是“攻势”。近年来,盐城市环保局组织开展各类专项行动,按照省有关部门要求,对全市5个化工园区开展为期一年的环保专项整治,并结合盐城实际,先后组织环境违法案件后督察、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危险废物专项检查、重点辐射和放射源专项督查、大市区小锅炉专项整治、中高考噪声污染控制等6次执法行动,有力保障了环境安全。
对于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据统计,盐城市今年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6起、处罚436万元,共征收排污费724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环保部门多策并举,出狠招硬招,重点抓好秸秆禁烧工作。盐城市成为今年夏季全省唯一未被环保部和省环保厅通报的有秸秆焚烧火点的城市,这一成绩,诠释了盐城环保人特别能战斗的过硬素质与能力。
生态足迹,抒写生态“奇迹”。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气更爽,生态盐城的美丽家园在渐行渐近。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盐城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城市永续发展的首要责任,对此我们义不容辞。”朱克江坦言,只有把这一使命担当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才能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把盐城建成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勇于担当,方能善于出招;不忘初衷,定能开辟美好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砥砺前行的盐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美丽家园的绿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