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扮靓“江苏生态大公园”
生态是宿迁的城市底色。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腰缠大运河、古黄河两条“玉带”,大自然的馈赠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交融碰撞,喷涌出满城的绿。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李强对宿迁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走新路、聚焦富民补短板、改革创新增优势的“三项任务”,勉励宿迁要建成“江苏生态大公园”。前不久召开的苏北发展座谈会,明确把宿迁作为全省生态经济区试点先行示范。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创造更多绿色财富惠泽于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指出,宿迁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改革护航生态路
“改革、青春、生态好”是宿迁的“三宝”,其中,特别是改革已成为宿迁最宝贵的城市精神。目前,宿迁承担了53项国家和省授权开展的改革试点任务。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改革创新早已融入宿迁人血液中,成为一种特别的基因。
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一批“弄潮儿”,今年66岁的邱永信是宿迁耿车镇从改革破冰到转型发展的见证者。
“1982年我最早开始搞废旧塑料回收加工,2008年我又带头搞板材家具开网店”,站在新建成的标准化厂房里,邱永信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优雅家具公司”一年销售额能达到2000多万元。
在耿车镇大众创业园里,像邱永信这样的电商老板还有很多。这个曾经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加工基地,如今从“垃圾镇”变身“淘宝镇”,“电商+家具”为“耿车模式”注入了新内涵,映射出宿迁的发展新路——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让宿迁成为江苏的‘生态特区’,是省委给予宿迁的明确定位。”魏国强说,目前宿迁已编制完成《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优化重构了“1+3+3”发展格局。
这其中,“1”就是推动中心城市内涵发展,建设生态优美的湖滨城市、最具活力的创业城市、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第一个“3”就是推动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立足生态资源,实现精明增长;第二个“3”就是把全市所有乡镇划分为城市功能类、生态涵养类、田园综合体类“三大类”,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发展绿色生产力,护航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始终高举改革大旗,宿迁全市上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走进宿迁市政务服务“便民方舟”,只见一台台政务服务一体机一字排开,“刷脸登录”“二维码取证”“电子盖章”等先进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办事效率。“‘便民方舟’目前平均每天办件量达7000余件,按时办结率100%。”宿迁市政管办副主任张旭介绍说,市民通过政务服务一体机就可以直接申报办理多达4964项事务。
7月10日,江苏省工商局发布“江苏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宿迁位列第一,这是该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征程中又一个新的注脚。
绿色经济走新路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发展是根本,产业选择是关键。作为一名探索者和先行者,宿迁正在跳出原有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开拓出一条扬己之长的新路径。
激光,正在宿迁“光速”飞奔,引领高科技集聚的方向。
走进宿迁激光产业园,江苏如是地球空间信息科技软件工程师洪标正在计算宿城区政府大楼的各项数据,“以前靠人工和仪器需要几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快速、精准的数据采集得益于公司研发的产品地球空间数据系统,这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精尖成果。
如何解好绿色发展与产业发展这道充满矛盾的“必答题”?宿迁决策者有着深刻的认识:“发展生态经济,并不是说不发展工业,而是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
思路既定,落实为要。始终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宿迁坚决摆脱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围绕“双新一特”产业体系,以企业培育“511”工程为抓手,通过实施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优化存量提升发展质量。
互联网产业无疑是“绿色高端产业”中的翘楚。以京东而闻名的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如今已入驻当当、小米、途牛等知名互联网企业280家,去年实现电商交易额202亿元。互联网产业正孕育着宿迁经济更加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引进电商项目61家,累计达到315家,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有12户落户园区,上半年电商交易额达181.5亿元、同比增长112%。
与“拔地而起”的产业相比,把绿色资源转化成绿色财富,更能彰显出绿色发展的思考与智慧。以“生态+特色”为方向,宿迁正在大力发展“生态+”“互联网+”“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以“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在花木之乡沭阳,依托花木创业成为新时尚。“爱琢磨”的乔学宝决心不走乡亲们的老路,致力发展家庭园艺花卉。“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热衷阳台园艺。我们坚持走家庭路线,年销量近2000万盆。”据乔学宝介绍,他创立的苏台花木产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设施花卉生产企业。
“苏台花木”的发展仅仅是宿迁不遗余力提升“含绿量”的一个缩影。瞄准“中国花木之都”的特色定位,沭阳县更加突出“生态+特色”,将重点打造环城生态圈、花木主产区、钱集生态经济示范镇、南部新城湿地公园、韩山生态修复工程等“五个一”项目,继续做大生态总量。
聚焦富民幸福路
深耕绿色发展,根本目标还是富民强市。宿迁从“富口袋”“富环境”“富服务”等维度入手,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等各项工作,努力创造更加过硬的富民成果。
什么是宿迁农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回答“电脑”。在沭阳县耿圩镇淮西村多肉培植园里,承包了8亩大棚的沃长辉一边打包多肉盆景,一边核对电脑上的订单信息,快速地分装、发货。当被问到生意如何,这位憨厚的本地汉子笑呵呵地说:“现在网上一年销售额能到80万元,这收入是以前在外地打工时想都不敢想的。”
多肉培植园是淮西村的精准扶贫项目。靠着发展多肉,村子去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耿圩多肉”也成了特色品牌。耿圩镇党委书记宋延飞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低收入农户开网店,一年增收至少2万5;多肉培植点吸纳低收入农户175人,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通过土地流转溢出和收取服务费,村集体每年还能增收5万多元。发展多肉,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耿圩多肉,泗洪大闸蟹、沭阳花木、宿豫肉鸡等一批本土特色农副产品也都一一“触网”。在宿迁这个经济发展的“洼地”,构建了以“一村”培育“一品”、以“一品”做响“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的新业态,在塑造又一个互联网奇迹的同时,带动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电商富民只是宿迁“六大富民工程”之一。宿迁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电商富民、实事富民、脱贫富民“六大富民工程”,推进“五小创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百姓获得感。
来自宿迁市委农工办的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该市就利用1.5亿元精准扶贫帮扶资金、0.67亿元脱贫奔小康财政奖补资金,编报并实施了特色种养、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公益岗位等各类“扶贫菜单”项目,受益低收入农户达8.8万户。
绿色城市,生态家园。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宿迁重点在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既富又安且美”的富民之路。
口袋鼓了、环境美了,群众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宿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开展“富服务”,倾心谋划、倾力落实“医、教、水、住、行”等民生实事。
宿迁市民政局局长倪成城介绍说,今年,该市把“法、访、文、保、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些基本涵盖了老百姓关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群众生活就更有质感、预期也更加稳定。”
当前,宿迁瞄准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加快描绘河湖清秀的生态公园、田园风情的特色公园、创新发展的活力公园、包容共济的开放公园、民生富足的幸福公园的现实画卷。
( 范海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