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谨防医养“假结合”
国内外专家在宁研讨养老服务新模式时呼吁——统筹推进,谨防医养“假结合”
新华报业网讯 随着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刚需日益凸显,“医养结合”已成为当前热词。钟山学院日前在宁召开的研讨会上,记者注意到,国内外专家研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时,直陈目前医养结合中的一些误区,呼吁社会各方在探索实践中注意绕行。 养老机构外挂不是真结合 “如果单纯只是一个医疗机构和一个养老机构在物理地点上放到一起,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到隔壁医院挂号看病,这不是‘结合’,更不能叫‘融合’。”国际物理医学及康复医学学会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疗科主任励建安说,“医养的结合应该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形成共同的联合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疗预防、治疗、康复和颐养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障碍是,在医院护理养病的费用可以在医保中报销,但到了护理院得不到解决,在家里更享受不到报销待遇,所以大量的人更愿意在医疗的系统里得到照顾。如何解决这个后顾之忧?需要打破部门之间原来的利益界限。” “长期以来,‘医’得到较多重视,‘养’还没有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顾介康认为,当前亟待崛起一批专业的医养结合综合体,“近几年来,钟山学院打造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老年颐养、老年康复、老年研究‘五位一体’,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都办护理院属于资源浪费 要真正实施“医养结合”,就必须建立一个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医疗队伍。“这样的队伍是重新组建,还是利用现有的基层卫生院进行改革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事业管理系主任单奕认为,从资源的整合来看,后者更易操作。他说:“将所有的养老机构都办成护理院,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建议挖掘与利用基层卫生院的功能。” 调研中发现,一些自理型老人为子女打算或怕一个人孤单,过早入住养老机构。专家认为,应该动员自理型老人不要过早入住养老机构,这样不仅会加快老人的衰老速度,对缓解养老机构的床位问题也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建立护理型养老机构,让真正需要护理的老人住进养老院。 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葛扬说:“期望政府完全承担整个社会的老年医养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的财政支持要发挥杠杆作用,目的在于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老年医养事业。这样,就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才能推动医养模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