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门纪念馆三期年底开馆 抗战"胜利之火"将现南京

15.06.2015  12:17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本月底将全部完工,进入局部绿化阶段。这个以“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区胜利”为主题的纪念馆,预计将于今年12月13日正式开馆。跟一期和二期馆相比,它有怎样的特点?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来到项目工地实地探访,观摩纪念馆三期工程室内外大量设计和施工图。这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建设以来,首次公布工程建设细节。

        怎么去呢

        五个出入口可以进出

        怎么到纪念馆三期呢?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有5个出入口可以进入这里。

        这5个出入口,分别是北侧的在建道路、江东中路、纪念馆二期、江汊路和茶亭东街。

        谁设计的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

        路与火

        胜利广场边,“8”字形道路象征八年抗战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第一项目管理部经理欧阳召生表示,由于纪念馆三期的整体设计理念是“素面示人”,所以全馆主体部分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钢结构,而是全部用混凝土,且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不做任何装饰的清水混凝土工艺。

        欧阳召生说,从开建至今,“混凝土造型”均是一次成功,“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上次来看的时候还说,这个在他设计的项目里,是数一数二的。

        从现场设计图纸上可以看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总用地面积2958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3191平方米。地上一层包括纪念馆、商业以及纪念广场。地下共两层,地下一层大部分为纪念馆,另有22个大巴车位、5个中巴车位,地下二层为440个停车位、设备用房和库房。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纪念馆的地面设计。一层地面有个椭圆形的“胜利广场”,寓意抗日战争胜利圆满结束。这个广场,并不是“”的,它三面草坡的外围被抬高,抬高的“广场”下面,就是一层纪念馆。市民们可以从广场底部,一直沿着斜坡,走到“屋顶”。 “三面的草坡外延被抬高,不仅遮挡了周边杂乱的环境,也强调了广场的聚合性。人们能从广场地面走上缓缓起伏的屋顶草坡,游玩休憩。”总设计师何镜堂先生这样阐述设计理念,“广场与草坡的交界处是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把设计亮点胜利之路,沿着广场边界的弧形设置。”而从空中俯瞰,广场的道路组成了一个“8”字,象征“八年抗战”。

        光与影

        “锈迹斑斑”胜利之墙,“熊熊燃烧”胜利之火

        “时光”无处不在,去穿梭抗战岁月

        “设计师在纪念馆三期里,用到了很多虚实的手法。

        通往广场的两座桥,第一座一面是锈钢板一面是栏杆,另一座一面是清水混凝土一面是栏杆。

        在一层展厅上方,有个很大的采光天井,阳光由此投射到屋中,形成一个很大的光圈。

        这个光圈,正好与相邻的混凝土圆柱体建筑“虚实呼应”。在这个“”的混凝土圆柱体中,又是一个“”的“时光隧道”。

        游客可以通过自动扶梯,慢慢通过这个由影片、图片组成的“光影隧道”,回顾抗战的历史。

        此外,展馆外的400多根清水柱,在阳光照射的时候,会形成无数光线,走在廊中,也仿佛穿过“时光走廊”。

        记者还了解到,展馆内的几个重要区域:胜利之光——前厅、和平之光——序厅、希望之光——休息大厅以及报告厅、贵宾厅等内部装饰装修已基本完成。

        圆形穹顶的序厅内,会安放一个8米高的历史建筑立面浮雕,用1:1仿真历史场景雕塑等,把历史展现在游客眼前。

        “这里的展览注重体验过程,在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中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欧阳召生说,整个纪念馆还会拿出5个展厅专门用于纪念抗战历史,展厅的命名和概念设计也留下了悬念。

        在“胜利广场”一侧,是长154米、高14.1米到23.7米的渐变“胜利之墙”,这是纪念馆为数不多有色彩的地方。

        “胜利之墙”,由锈钢板制作而成。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从宝钢运来这批钢板后,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这块弧形的“胜利之墙”目前还没有装好,但装好后,“斑驳血迹”的视觉效果,会震撼到参观游客。

        “它有三个寓意,一是象征八年抗战的血与火;二是采用冷兵器刀枪的材质,象征抗战刀光剑影;第三是鲜血的颜色,象征着抗战是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欧阳召生说,这堵逐渐“变高”的胜利之墙背后,就是“胜利之路”。设计师把八年抗战的奋斗征程,用光影交错渐变的手法表现出来。

        走进胜利之路,你会发现路的入口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空间黑暗压抑,代表在抗日战争中祖国经历的艰难险阻;随着坡道逐渐上升,高墙降低,阳光洒入道路中,暗示着抗战中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顽强抵抗;最终走到道路顶端,视野开阔,将广场尽收眼底。

        胜利之路的终点是“胜利之柱”,“胜利之柱”为火炬造型,在重大仪式时,可以点燃“胜利之火”。“胜利之墙”下方一圈,则是黑色的抗战英烈纪念碑。

        绿与树

        3种植被,代表“平和平静严肃

        中建八局三公司工程技术相关负责人马磊表示,纪念馆三期的植被分别有不同寓意。植物布置氛围在延续二期庄重的基础上向较为轻松、平和的方向过渡。

        胜利广场上的植被,主要是香樟、银杏、榉树、墨西哥落羽杉、乐昌含笑、马褂木,主要表达的是“平和”的寓意——胜利的曙光更加让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所以树种选择多样,增加观色、观花、观果树种,让游客们的心情得到放松。

        慢慢步入和平广场后,树种逐渐多样,视线打开,雪松点缀其中,心情慢慢得以舒缓平静。

        参观结束后的地方,栽植以雪松为主的基调树种,烘托严肃、冥思的环境氛围。据了解,雪松,表达“严肃”的主题。(马磊  徐媛园)

来源:  扬子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