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火爆的背后:“声”动江苏,与时代同频共振
1300多名讲解员激情参赛、400多个红色故事感动人心、436万多次播放量的抖音视频火爆网络……春夏之际,一场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声”动江苏,掀起红色热潮。
新时代,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如何让红色资源释放最大正能量,与时代同频共振?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火爆的背后,留给人们众多思考。
江苏,从发生地变成“发声地”
江苏是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留下数量众多、独具特色、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期间就曾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办、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今年启动,面向全省选拔红色故事讲解员,挖掘征集红色故事。短短1个月,报名如潮,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红色故事不断涌现。
“既要做到正确、准确,又要注意红色故事的可看性、可听性和可观性,以更好的传播效果给读者、听众或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组委会组织文史专家对每一个故事文稿和视频严格把关、精心打磨,从故事的主题、情节的推进、讲解和视频的配合等多方面提出修改意见。
“我的故事并不传奇曲折,只是江苏千千万万个军人家庭故事的缩影……” 48岁的徐建红节假日在连云港革命纪念馆提供志愿服务。在决赛中,她宣讲的题目是《信仰的传承》,从抗日战争期间成为地下交通员的爷爷,到16岁就参加淮海战役的父亲,再到作为红色志愿讲解员的自己,戴着父亲的军功章,站上舞台的徐建红,讲述自己的红色家事。她说,一腔热血献给党,一片赤诚守初心,一身正气传家久,是她家的家训,也是信仰的传承。
红色故事的主人公也悄然现身赛场。连云港革命纪念馆专业讲解员房阳以王继才、王仕花夫妻守岛事迹为内容的演讲,打动了评委和观众。“开山岛值勤班开始点名……”演讲最后,当房阳点名点到王仕花时,观众席第三排中间,一个娇小而坚定的身影起立。“到!”一边敬礼,一边转过身面对观众的,竟是王仕花本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王仕花湿了眼眶。
讲好红色故事,让过去和现在相遇,成为滋养人们心灵不竭的源泉。
“红色故事”打开方式更多元
究竟怎么讲好红色故事?一段6分钟、1000字的讲述,又如何让观众爱听、走心呢?全国首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评委于延俊说,讲红色故事实际上也是一项审美活动,把故事讲好,还要进一步研究表述方法和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手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为此,复赛结束后,组委会对晋级决赛的选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着力于丰富创新传播手段。
选手房阳在比赛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用百姓语言讲述、以艺术方式表现、借技术手段呈现红色故事。房阳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讲述“守岛英雄”王继才夫妇相识相知、坚守孤岛的故事。精美的视频,加上声光电气氛营造,让观众和评委频频拭泪。
徐州市档案馆志愿讲解员张蕊,选定刘玉珍寻找哥哥的故事。故事讲述24岁的刘廷珠在父亲与妹妹的目送下投身战场,这一别,却再也没有回来,留给家人的只有组织上补助的四袋玉米和一张阵亡通知书。2018年,刘玉珍抚摸着被补刻在淮海战役英名墙上哥哥的名字放声大哭……4月14日,这个故事的视频在抖音上发布。“泪奔了,向英雄致敬!”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内心的敬意。
让坐在观众席的退休老党员陈银铭印象深刻的,除了动人的红色故事外,还有决赛现场特意设计的微信互动小程序,“我不但可以为选手点赞,还可以同步参与党史国史知识问答,这是对我知识储备的检验,也是一种学习。”
为期一个多月的江苏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无疑是对红色故事打开方式和输入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为了扩大赛事影响力,大赛将宣传片投在电视、地铁、户外大屏等媒介,共播出1600多次;还在抖音开设“#江苏红色记忆”话题,相关视频播放量达436万多次。
渗透年轻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在年轻人群体中宣传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下一代得到传承和发扬,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次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年轻的参赛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中有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专业讲解员,有的是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甚至还有小学生。
1992年出生的陆璐,成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讲解员不过半年时间,高手如云的赛场,是她学习的阵地。每天乐此不疲地准备稿件、修改视频、观摩比赛。“作为年轻讲解员,我和同龄人更容易沟通,我希望我讲解的红色故事可以唤起更多年轻朋友向上向善的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志愿讲解员张悦阳,带队前往沈阳、西安、贵阳三地挖掘航空发展史,实地采访志愿服务老航空人、中国试飞院相关人员。她参加宣讲大赛,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视角和讲述,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群热爱蓝天、热爱祖国的人。
连云港墟沟小学四年级学生辛姝暄是本次大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她用童真质朴的话语讲述“小萝卜头”的故事,感动全场。连云港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武甜甜介绍,2015年起,纪念馆在全市招募9-12岁的小讲解员,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党史知识讲给同龄人听。辛姝暄就是这22名小讲解员中的一员,两年的志愿者生涯中,她的讲解很受欢迎,还有市民专门点名预约孩子们的讲解。
“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英雄人物的真实故事。”现场观赛的一名南京大学95后女生说。一场大赛,一把“红色钥匙”,打开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信仰光芒,初心力量,激情流淌,动人心魄。
本报记者陈洁
本报实习生叶霁萱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