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求生存 专业内容拓发展
□陈小平
历经多年探索,很多行业报在其特定领域里积累了丰富的办报资源,有一支专业而敬业的采编队伍,有一套完善而严谨的采编机制,有采制某专业领域原创信息的明显优势。随着“互联网+”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度融入,信息传播无论是内容、载体还是思路、方式都在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因此,越是信息丰富的时代,越需要专业化的打理和甄选。笔者以为,行业报必须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读者就是客户的理念,不断深化内容供给改革,在精准化服务中求生存,在专业化内容中拓发展。
坚持导向 明确定位
在坚持舆论导向上,行业报也是党和政府的舆论阵地,是党报党刊的重要补充力量。越是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越要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的理念,牢记报纸作为党的新闻舆论阵地的职责,自觉担负使命,坚持正确导向。行业报尤其要坚决摒弃“专业信息没有导向”等错误思想,在日常采编操作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导向审核把关,不妥协通融,不似是而非,旗帜鲜明,导向清晰。
每张行业报,都有其依托的行业力量,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有的为农民服务,有的为工人服务,有的为法律工作者服务,有的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改革举措,都应恪守办报初衷。改头改面,不改初心,这是一份行业报的价值所在,也是安身立命之基础。忘了来路,肯定也走不好去路;守不住宗旨,肯定会失去方向,“淹死”在浩瀚的信息汪洋中。因此,在坚持正确的导向之外,行业报也要恪守办报宗旨,不忘初心。
行业报在改革中还要精准定位,明确方向。定位决定思路,思路主导风格。一份报纸以什么样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以什么样的方式服务读者,是想办一份宣传引导为主的报纸,还是办一份实用服务为主的报纸,都与办报定位密切相关。要在48字职责使命的框架之内,进一步明确报纸的具体办报思路,然后把采编各岗位、各环节的思想高度统一到这个总思路上来,才能使得报纸烙上自己的独特印记,办出一份方向正确、风格鲜明、独具特色的行业报。
紧盯需求 精准办报
行业报以前的传播方式大多是单向的,换言之,报社与读者的参与和互动很少。随着媒体改革的深入,受众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份报纸,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读者或者说是有效读者是谁,采编总是自娱自乐,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必将大打折扣。
行业报要想在办报过程中做到有效服务,精准施策、紧紧抓住读者的心,首先应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在自己的受众中搞清楚哪些是真正有效的读者,他们的年龄结构、地域分布、职业状况等信息,给读者提供精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以农业行业报为例,读者既有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农业企业主,也有乡镇村干部,还有大量的普通农民。虽然都属“三农”范畴,但他们的关注点显然不一样,有人比较关注政策,有人比较关注市场,有人比较关注科技。他们有实用信息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的需求。只有明确读者的具体需求,才能在办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报纸的板块和栏目,为读者提供丰富而精准的服务。
了解读者需求,就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多途径地开展各类调查,尤其是多组织一些读者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读者的意见建议。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意见处理机制,及时反馈读者的意见呼声,让读者有更多的办报参与感、订报获得感。
借力科技 便利服务
产品从生产者到用户手中,对报社来说,信息如何快速传递?对读者来说,信息如何方便获取?作为行业报来说,必须将实用信息与传播途径很好地结合起来,内容与形式相互促进。
比如,对以农村为主要服务地区的行业报来说,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面广路长,农村地区报纸投递的时效性和送达率一直广受诟病,久拖未决。但随着智能手机、智能阅读屏等移动载体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推广普及,广大农牧民读者像城市居民一样第一时间看到报纸内容已成为可能。
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在近两年中也成为报社推广的重要手段,行业报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它不是洪水猛兽。简单地说,新媒体是由快捷的电子技术和多样化的内容组成的,行业报做好了内容,完全可以借鉴其技术和传播方式。当我们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纸质报纸、电子报、官网、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可以便利地阅读纸质媒体的内容,当报纸与读者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定而完善的双向信息传输渠道的时候,纸质报纸的发行就不完全受时空的限制。即使一份报纸的纸质版消亡,其内容依然可以通过电子化途径运行。因此,行业报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在行业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