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
6年收集资源样本3446份 江苏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则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种质拥有不同的形式,可能是一粒种子、也可能是一个“芽”、一段“枝条”、甚至是DNA。根据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江苏省于2016年启动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近日,历时6年普查与收集行动告一段落,全省共收集资源样本3446份,这些样本的一部分正储藏在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这些种质资源怎么保存,将来又会有哪些用途呢?
历时六年 2224名普查人员收集资源样本3446份
6年来,2224名普查人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干部群众、咨询相关专家等形式,基本查清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状况和历史变迁。全省共收集地方种质资源3446份,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牧草绿肥等五大类作物,涉及植物46个科、118个属、165个种,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
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负责人颜伟介绍,此次行动抢救保护了一批地方特色资源,包括许多珍稀的特色资源。如南方小苹果资源溧阳“毛尖花红”、常熟沿篱豆、誉为“贡豆”的“牛脚扁”蚕豆、泗阳的八集小花生、阜宁的金丝枣树等。这些古老的地方品种,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存留了在当地的宝贵的有益基因资源,是开展本地化育种的最宝贵的财富。
此外,本次普查还搜集到野生植物资源537份。如在溧阳一水库边发现的野生树莓、睢宁的窄叶桃、宜兴的野生乌饭树、邳州棠梨等。这些野生植物资源,虽然目前看来不起眼,但未来或许会有大用。颜伟举了个例子,普查人员在盱眙的山区发现了一份果树资源“桂五野柿子”,它是柿树的变种,果实非常小,只有手指头这么大,直径在1-2厘米左右, 虽然这种柿树本身的商业价值、产业应用价值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作为一份育种材料,它可以为柿树的育种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提供多花多果和提供优异的品质。
跋山涉水 为找种子十八般武艺全用上
普查人员介绍,由于很多地方品种没有规模种植,大多都是农户在自家堂前屋后栽种,所以收集过程也是颇费周折,普查人员不仅要跋山涉水,还得心细如发。江苏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银是此次普查行动的骨干,她介绍说,普查人员在很多农民家里的角角落落都发现过种子,像袜子里、矿泉水瓶子里,甚至有的是在墙缝中……
散落民间的“宝贝”如何新生?
那么,这些辛苦搜集而来的种质资源又将如何利用呢?据介绍,此次搜集而来的部分果树资源已经进入到嫁接、培育阶段。在江苏省农科院 国家果树 种质 南京桃资源圃中,生长着几十株紫桃,紫桃是江苏南通地区的特色地方品种资源,在此次普查收集行动中,调查人员开展了针对性收集和“抢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志军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做相应的遗传改良, 把紫桃和其他大果型的果实杂交,不断优化基因,来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紫桃品种。南通如皋的新官村,把紫桃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并获得了成功。
超级“大冰柜” 可让种质资源样本保持至少15年
部分种质资源,则沉睡在种质库中。 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存放着约5.57万份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是在过去近100年间农业科技人员收集而来。这个种质资源库,是个824立方米的超级“大冰柜”,常年保持着-4℃左右,通过低温和低湿的环境延缓种子衰老的进程,让种质资源样本保持至少15年的生命活力。这些种质样本被铝箔纸包装好后抽真空码放在一起,贴上条码方便数据管理。种质资源库负责人颜伟介绍说,在入库之前,科研人员会对种子的质量和健康进行检测,最终进入种质库的“沉睡”种子都是安全的、发芽率达到90%以上,这些种子,等到时机合适,则会复苏、亮相。届时,种质库工作人员会把这些种质资源放在缓冲间里,过渡一天以后,再把种子交给相应的科研人员,到地里就可以正常播种了。
目前所有征集、收集的资源样本经过繁殖鉴定,都已经移交国家种质库圃。我们也期待这些种质资源,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周婷婷 编辑/李时)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