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出路何在?可以种蔬菜水果还能喂羊
中国江苏网6月4日讯 目前正是夏收最关键时刻。许多农民在禁烧令下,面临着秸秆既烧不得又不知往何处去的种种困惑。其实,思路一变天地宽,秸秆最现实的出路就在身边。近日,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个十分实用、省工又效益显著的利用方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秸秆作棚架,摘瓜上千斤
海复镇均里村3组村民黄尚元就地将两亩油菜秸秆堆放至田头一隅,将这些简易柴垛作为棚架用于丝瓜爬蔓。去年夏秋两季,黄尚元累计采摘的鲜嫩丝瓜总量达到近500公斤。“到了秋播,这些秸秆正好腐化成了有机肥。”黄尚元以举手之劳就地消化油菜秸秆的做法,目前已得到了十多个乡邻的仿效,几户邻居尝试种植南瓜、冬瓜、扁豆等藤蔓类蔬菜,同样收获颇丰。
4年前,村干部要求黄老伯自觉禁烧秸秆,老伯苦思冥想给秸秆找出路。他将两亩多油菜秸秆全部堆放于田头沟边,建成一个占地约0.05亩的简易柴垛,并用树枝作简单固定,然后从自家大棚里移栽来十七八棵丝瓜秧苗,并下足了基肥。“盛产时,天天要摘一大篮,拎到附近菜市场,每天能换三四十元。”黄尚元后来一估算,这个油菜秸秆柴垛上当年长出的丝瓜除了自家食用、奉送邻里,还净收入400多元,远高于同等田块大田作物的产出。深秋,这一大堆油菜秸秆也差不多腐化成几百斤有机肥料,又省下了至少1包化肥的钱。从那年起,黄尚元每年再也舍不得烧一根秸秆,他的油菜柴垛从此变成了高产瓜棚。
一台柴糠机,引领致富路
北新镇双仙村是启东市有名的“山羊村”。该村约有百户人家养羊,去年出栏3500只,总进账达到300多万元,靠的竟然全是被不少人视之为废物的秸秆。
2009年时,27组一位姓陈的农户听说秸秆养羊好处多,就花1350元购回一台电动柴糠机,尝试用粉碎后的柴糠替代青草喂羊,效果十分理想。消息传到村党总支部原书记徐建新的耳朵里,他专门召开了一个“柴糠养羊推广现场会”,一下子吊起了不少农户的“胃口”。
双仙村的柴糠机,其实就是一台普通的小型秸秆粉碎机。“夏收季节,农村里多的是油菜、小麦、蚕豆秸秆,柴糠机一转,秸秆变饲料,羊有了全年‘口粮’,养羊的劳动强度也低了许多。”现已退职的徐建新领着笔者来到34组养羊大户沈士忠的大棚里。沈士忠夫妇的养羊规模达到300多只,去年出栏220只,饲料和劳力成本比传统养羊节约了八九万元,净收入则达到十六七万元。
养羊大户王海兵介绍说,他每天只有1小时的喂养工作量,每周只需2小时的粉碎时间,每年只要储存好夏秋两季的秸秆柴糠。去年,王海兵出售商品羊55只,净赚5万多元。
一种新模式,秸秆变成宝
近海镇利民村600多亩麦田里,已经多年不见焚烧秸秆的“狼烟”,原因在于该村不少农户采用了一种“麦瓜豆”的新型种植模式。
在利民村的麦田里,处处可见提前套种的地膜西瓜正伸展枝蔓、绽放花蕾。村干部介绍:“农户们发明了机械化高桩收麦法,即留下15厘米高的麦桩让西瓜爬藤,撒下的麦秸用于垫瓜固蔓,秋天西瓜收获后再将腐朽的秸秆还田,可谓一举多得,效益十分显著。”
陪同采访的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朱锐斐详细解释:“小麦机耕机收,农户轻松收种;麦田套种西瓜,瓜果年年畅销;瓜后再种豌豆,又有钞票进账。该模式高产高效,小麦秸秆功不可没。”
笔者了解到,利民村的“麦瓜豆”种植方式始于10年前,其颠覆了传统“一熟黄豆一熟麦”的种植模式,以显著的增收和生态效益而不断地辐射至四周乡村。目前该镇黄海、近农、塘芦港等村的种植面积达到了五六百亩。多年来,“麦瓜豆”模式的亩均净效益一直保持在3000~4500元之间,其中小麦600~700元、西瓜1200~2000元、豌豆1200~1800元,比一般种植大宗粮油作物田块高出至少1倍。
通讯员 姜斌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