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工程创优”系列报道(四)
“小协会”破解农田灌溉大难题——泰东河工程农民排灌协会在解决农田排灌改良问题的研究
“以前村里路不畅、桥不通,种田要靠小船摆渡,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圩子,只能家家户户肩挑手抬,不仅费时费力,成本还高。自从协会成立后就大不同了。”近日,五烈镇东里村68岁的村民陈正年说,他家种植6亩多田水稻、棉花,以前种田灌溉全部是靠柴油机打水,每次打水都要忙前忙后扶着水管,一亩田水费在130元左右。现在,协会不但完善了村里的道路、桥梁,让大型机械可以直接到田作业,还统一进行供水管理,一亩田水费节省了80元左右。
陈正年口中的“协会”,即双超南圩农民排灌协会,它是世行贷款泰东河工程9个农民排灌协会唯一的试点协会。世行贷款泰东河工程是我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项目之一,是加快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支持苏北地区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
相对于总投资12.76亿元的工程建设任务,9个排灌协会仅1100多万的建设投资实属微不足道,但“小归小,效果好”,泰东河建管局局长潘良君介绍说,排灌协会的建成,确保了工程沿线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加强了工程建后管护,对当前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是很好的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存在的所有者主体缺位、部分工程管护责任不明、工程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但难以调动农民兴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积极性,而且已有的工程设施也无法巩固,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为了探究泰东河沿线影响工程长效管护机制,省世行贷款泰东河工程建设局以建设世行贷款泰东河工程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农民排灌协会在解决农田排灌改良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排灌协会在泰东河沿线影响工程管护及改良农田排灌问题上的成效。
与国内水利重点工程不同,农民排灌协会的建设是世行贷款工程的重要内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项目,必须遵循世行项目建设程序,除了工程建设过程管理严格外,更加注重工程建后管护以及效益的发挥”,世行贷款泰东河建设局副局长王蔚告诉我们,农民排灌协会是以某一排涝灌溉区域为范围,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排涝灌溉管理组织,属于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非营利的民间社团组织。
课题组对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双超南圩农民排灌协会项目区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双超南圩农民排灌协会示范区涉及草舍、开一和罗二三个行政村,课题组选择行政村示范区内的会员农户为重点调查对象,作为农民排灌协会各项政策措施实施的“作用组”,共调查农户84户,有效样本数为78户;同时选择行政村非示范区内的非会员农户作为农民排灌协会各项政策措施实施的“对比组”,共调查农户79户,有效样本数为74户。
课题组仔细分析了农民排灌协会成立前后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维护情况、农田排灌情况、灌区农作物产量情况和农户收入情况,以及会员农户对农民排灌协会运行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研发现,排灌协会的成立,拥有自主安排排涝灌溉用水的调度权、工程维护与改造的决策权、灌区规划与建设的参与权,有效维护了协会渠系范围内水利工程的完好率;同时,协会通过与供水单位的密切合作,能够有效完成本区域内的排涝灌溉任务。
溱东镇双超南圩农民排灌协会成立7年多来,各项工作已见成效,为区内的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是规范了工程管理。3个行政村负责5条斗渠、15条农渠的管理,29个村民小组负责79条毛渠的管理,并建立工程管理“三包”责任制,一包常年清淤无障碍,二包安全度汛无隐患,安保维修管护无损坏;二是降低了收费标准。排灌协会成立之前,农民缴纳的水费每亩都在60-70元,协会成立后,水费计收标准以每年10元左右的数额下降,现在每亩只有30元;三是减少了农民生产成本。管理人员从原来的9人减少到现在的5人,每年可减少各种开支1万多元,用水户每年每亩减负30元左右,符合农民排灌协会真正的代表农民的利益和愿望。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排灌协会组织应运而生,日益成为一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农民专业社团组织。(供稿:省水利工程建设局 王茂运 韦姝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