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工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强劲
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改变了2015年全年工业利润下降的局面。
怎么理解这一“改变”?如何看待2016年工业经济走势?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年度报告(2015-2016)》认为,2015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但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16年我国工业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同时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工业发展的主旋律。预计2016年工业经济增速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5%至6%。
工业运行面临五大机遇
《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首先,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要素投入结构逐渐由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统行业增速减缓,高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等处于扩张状态。二是原料和高能耗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机械电子工业、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不断上升。三是资源型产品进口明显增加,出口产品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幅表现显著,先进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整体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高达60%以上,“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质造”转变。
其次,“双创”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的实施,成为工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双创”战略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战略任务,不仅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也强调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再次,全球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成为工业创新外部助推力。以机器人、3D打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正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依托,让世界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产业形势、组织方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朝着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网络制造以及绿色制造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区域协同战略效益逐渐显现,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这些区域协同战略既带动了区域的平衡发展,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升了区域间各方面的融通便利程度,“一带一路”还促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工业结构的调整。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为工业发展构筑有力的体制保障。政府的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强化政府约束,严格实施市场准入标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使制造业得以可持续发展。2016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和政府之间可以有效补充和配合,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寻求提升工业竞争力新路径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如何为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此,《报告》建议: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工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加快简政放权,增强工业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培养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
第二,扩大内需,激发消费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扩大和升级消费,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商业业态创新,通过新供给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借助各种区域协同战略,积极带动中西部地区和各地城镇化的发展,提振消费。同时,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业增长提供新动能。提高中高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推进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建设,提升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低技术水平产业的能力。
第四,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挖掘新的投资潜力,加大对民生、科技和环保项目的投资。改革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第五,释放企业活力,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积极出台援助政策,缓解企业困难。借力“一带一路”建设,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六,健全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