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试行新型“土改”开启土地集约化利用大潮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8日电(记者 朱志庚) “还是有点舍不得,先放家里,将来会考虑把它捐给村史馆。”9月6日上午,秋雨绵绵,在徐州雎宁新近落成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官路小区,陈尊爱在他的新居里一边擦拭着稻谷扬风扇,一边和老伙计聊着如何处理闲置的农具。
官路小区如今已经入住2000余户居民。自从去年秋季起,陈尊爱一家的责任田都流转给了村里建立的农业种植合作社,耕作中全部用上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以前的农具自然没了“用武之地”。随着村里统一进行的土地复垦,陈尊爱居住的老院落也被全部拆除,就近搬入基础设施齐全的集中居住区------官路小区。陈尊爱感慨,原来是农民,如今是 “地主”。
土地流转 集体成立合作社进行现代集约化种植
去年以来,徐州市按照市委张国华书记要求,大力推行县区板块“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力求以小策略牵引带动大发展。睢宁县以土地制度综合改革为牵引,以“优化空间、节约集约、提升效益、生态富民”为目标,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供应制度等多项改革,走出一条睢宁特色的以土地撬动发展的新路径。
睢宁是江苏省重点帮扶县,近80万群众生活在农村。村庄布局松散零乱,基础设施配套欠缺。采访中,中共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谈到,今年以来,该县依托“多规合一”和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实施“全域规划”,将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多个自然村,优化调整为232个集中居住区。据测算,全县232个集中居住区全部建成后,可有效盘活39.2万亩农村庄地资源。
睢宁姚集镇高党村集中居住区,成排的别墅令城里人羡慕。双沟镇作为睢宁县实施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将57个自然村整合为3个集中居住区和2个特色居住点,拆旧区面积1942亩,可新增耕地1737亩,目前复垦完成1300亩。复垦出来的土地依然是归集体所有。
睢宁县依托村级党组织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管理经营集体土地。目前,全县已有293个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380家。官路村集中居住后,可复垦出1600亩耕地。该村依托官路村支部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对流转以及复垦出来的集体耕地进行集约化耕种。仅一个秋季,集体收入就达56万元。有了充足的集体收入,村民集体的福利自然就多了,村干部的号召力也跟着增强。老村长为此感慨,“手里没有几把米,唤鸡都不灵!”
中共睢宁县委副书记王敏介绍,土地流转后,平整去掉田间道路、堰埂,以及新增的复垦土地,使得耕地面积持续增加,提升了耕地利用效益;种植过程中,统一使用大型机械耕种收、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降低了水土污染,每亩增产10%以上,提升了种植效益。此外,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粮食烘干、农产品深加工等业务,提升了农业比较效益。
今年68岁的陈尊爱原来是双沟镇柳园村的村民,一家人承包的土地超过13亩,平时种、收,都要找人帮忙,存储也是个问题。如今,土地都流转给合作社,每亩一年给800元“租金”。陈尊爱心里的小算盘一打,发现这比自己种还要划算。“虽然土地流转出去,但是农忙时还可以到合作社去打工,到地里去除草、打农药、喂化肥,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陈尊爱说。
集中居住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拉家常。据记者了解,睢宁县全域规划集中居住,双沟镇的官路、赵行、吴行、柳园等相继拆除原村体,集中在官路原址建设的官路小区居住,成立为官路社区。目前小区一期、二期已经相继入住。
陈尊爱住在二期24号楼三楼,打开房门,宽敞明亮的客厅,让人心情舒畅。“109平方米,3室2厅1卫1厨,和城里的一样。”他说,一套房子11万左右,除了原来老房子赔的钱,自己也就掏了几万块钱。住进集中居住区的楼房后,环境也好了,道路也干净,还可以和老伙计们一起拉呱聊天。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我做梦都没想到能过的这么好!”72岁的董维先高兴不已。他的房子在三期,还没有上房入住。“我在这边工地干活,得空的时候也会到三期去看看,就等着住新楼房了。”
官路小区均是五层楼房,是一个成熟的大型社区。据介绍,该小区统筹设计建设路网、绿化、供电、通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村史馆、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村民议事堂、沼气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还注重保留苏北乡村的风俗风貌,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官路小区村史馆,几位老人一起演示农具使用,回味以往幸福的艰苦生活。“我们建设集中居住区,充分征询了群众的意见。”双沟镇党委书记杨剑舒说,双沟镇靠徐州近,受大都市辐射影响,群众更愿意住楼房。官路一期20万平方米已经安置,集中了4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2300多户村民;二期2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三期在建。
中共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表示,睢宁县全域规划集中居住,是对江苏“两聚一高”发展图景的生动诠释。通过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动县域公共资源最大限度流向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市接近的公共资源,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幸福生活。社区建设规划上,还要考虑能让人记得住乡愁。此举还能有效化解目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空心村问题。
种植合作社数架植保无人机管护农田。村头就业 农民变“工人”挣钱还能照顾家庭
“他和他老伴还是小区的保洁员,一人一个月1000块钱工资,他每个月还有退伍老军人1000多元养老金,生活足足够用了。”65岁的张太红是陈尊爱的老朋友了,家里的情况都很了解。他说,陈尊爱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徐州、上海开快递公司,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住几天。
“以前年轻人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工厂,不少青年都留在家中,在附近找活干。”张太红说,小区里就有3个小型的服饰加工厂,周边还有3个大型服装厂,自家的大儿媳妇就在一家大型服装厂上班,工资也不低,还能照顾家里。儿子就在小区三期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张太红是一个修水工,平时小区里铺设自来水等活计,都是自己带人干。
原来居住在柳园村的董维欢以前在路边开个超市。老村庄拆迁集中居住后,由于补偿的门面房还没有上房,他们在附近租了个门面房过渡。“还是很合适的,没有损失,在这边每天客流不断,还不错。”董维欢说,家里有两套楼房,还补偿了一个门面房,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
张婷和村里姐妹们一样就近在社区服装厂工作,不用抛家到外地受苦。村民张威一直经营一家服饰公司,从事外贸订单加工。现在租了小区沿街的两间门面房作为厂房,屋内二三十名妇女忙着缝纫、修剪线头,旁边的大框里放满了布料和成品。
正在干活的工人张婷表示,这边计件发工资,平时需要接送、照顾孩子上学的员工一月能拿2000多元,不需要照顾孩子的员工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谁也不想到外地打工了。
“主要是没有厂房,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片专业的工业厂房供商家租或建,那就更好不过了。”张威说,以前,他在老村庄的大路边有厂房,老村庄拆除后,他又在新小区里租的房子使。他表示,厂房地点不固定,影响招工,厂房面积不够大又影响扩大经营。
张威的希望能很快实现。双沟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后期规划,将在官路小区西北角留出一片区域建设厂房,对外承租。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这些小型私人企业将会有充足的空间进行生产经营。(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