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十年不知对方何人 "都市冷漠症",你中枪了吗?
东方网11月21日消息:你有多久没对同事传递一个微笑?你有多久没敢对陌生人道声“你好”?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人匆忙地工作,匆忙地生活,似乎早已忘了“问候”这个动作。不知道隔壁邻居姓什名谁,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心生别扭……心理学家指出,“都市冷漠症”患者如今不在少数。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崛起,人们的问候方式正在转变。其实,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渴望这份已日渐稀缺的亲切感。
今天是世界问候日,在这个温暖的日子里,你会将诚挚的问候传递出去吗?
“都市冷漠症”致邻里生疏
几张凉椅,几把蒲扇,闲话家常,不亦乐乎……这一幕场景是不少人儿时的珍贵回忆。曾几何时,邻里之间不再闲话家常,甚至连见面打招呼都一省再省。在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新住宅区里,越来越多的市民几乎感受不到邻里情的存在,尤其是习惯“宅”在家里的年轻人,几乎集体患上了都市“冷漠症”。
“我不喜欢‘全透明’式的生活,我很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所以刻意和邻居保持距离。”家住静安区的市民付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她会提醒父母尽量少和邻居聊家里的事,不希望一家人的生活受到打扰。“我和对门做了十年邻居,可是我连对方姓什么也不知道,更谈不上了解。生活圈里就只有同事和亲友,从来没把邻居纳入考虑范围。”家住杨浦区的徐女士表示,都市年轻人基本没有到邻居家串门的习惯,如果是小高层或高层楼房,住户上下楼都使用电梯,更没有相互认识的机会。
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邻里之间的这种关系时下尤为普遍。而这份生疏有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市民陈先生就为一周前发生的一件琐事懊恼不已。他告诉记者,上周,自己晒在阳台外的被子被风刮到了一楼院子里,多次去敲一楼住户的门,均无人回应。为了得到该住户的联系方式,他询问该住户对门的那位邻居,对方也表示“不认识”。一周过去了,张先生仍然一筹莫展,“也许这户人家已经不在这里住了。平时我们见面也不打招呼,现在想想真后悔。”
不少市民坦言,以前虽然住的是棚户区,家家都是平房,但邻里关系特别融洽。现如今搬进了新房,住房条件上去了,却也不曾有“走东家串西家”的热闹气氛。
为何对近在咫尺的邻居筑起心墙?记者调查发现,“主动和邻居打招呼显得没面子”,“对陌生邻居有防备心理”是两个主要原因。此外,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也是使得年轻人“懒得”和邻居进行交流的原因之一。
网络改变“生人社会”格局
冷漠或源于内心缺乏安全感
“越发达的地区,人们似乎越冷漠。”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这一声音。不少人将这份冷漠归结为一个字:忙!然而,真的忙到连一声招呼都来不及打的境地?专家分析称,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社会是生人社会、匿名社会。处在这种环境,一些人警惕性较高,缺乏问候陌生人的愿望与勇气。而不与熟人打招呼,也与工作竞争大、人际关系复杂有关。
“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了现代社会交往中的普遍准则,建立人际间的和谐就成了空话;当一句‘你好’都得不到回应时,陌生人之间的互助就显得尤为‘奢侈’。”专家表示,社会信任的缺失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社会共识将难以凝聚,社会权威将难以树立,社会秩序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在不少学者看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熟人社会”的诸多特征虽然仍有所保留,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城市社会正从“熟人社会”逐步转向“生人社会”。在传统社会的信任机制逐步“瓦解”而新的信任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社会的信任机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社交网络似乎正成为改变“生人社会”格局的一把利器。随着社交网络的出现,人们的问候方式和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记者近日登录新浪微博,“世界问候日”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不少官博、大V都发出了“问候”,网友也纷纷回复“你好”。更有网友呼吁:“愿世界多一些善意问候,少一些冷漠回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候方式,每一种问候方式带来的体验也不同。”专家分析称,社交网络是科技文明的产物,它让人们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会让问候显得随意。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社交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问候更多,这也不失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提升。
鲜有人回应记者问候
与陌生人问好很别扭
问候陌生人,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也是成熟社会的标志之一。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申城市民在这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日前,记者在淮海路随机对50名路人进行了一项问候测试。在环贸iapm商场附近的公交站台,记者向一位正在等车的市民说“你好”,她抬头看了记者一眼,眼神充满诧异,并且未作出任何回应。当记者表明身份后,她说道:“陌生人向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此人不是骗子就是要推销广告。因此一般不作回应。”在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记者向一位正在做街头营销的小伙子打招呼,他立刻以“你好”回应。小伙子告诉记者:“我们天天在街上工作,经常要向陌生人打招呼,已经养成了问好的习惯。”
据统计,在这50名路人中,80%的受访者对记者的问候毫无反应,或者以迅速离开“作答”。其余的十位作出“回应”的受访者中,6人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记者,3人点头报以微笑,仅1人对记者道出“你好”的问候。
与陌生人问好感到别扭,这似乎是大多数市民的心声。市民黎女士告诉记者,她从来不问候陌生人:“对不认识的人说‘你好’,别提有多别扭!”搭电梯是很多人每天要做的事,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遇到陌生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搭理。市民章小姐说,电梯门一开,她一般是低下头往里走,从来不会向迎面遇上的人问好。章小姐回忆称,有一次搭电梯,一位陌生人对自己说“你好”,她一时没反应过来,过了好久才不自然地对那人回了一句“你好”。
既然大多数人不会与陌生人打招呼,那么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是否能以礼相待呢?记者调查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会与同事打招呼。在大部分人看来,与熟人打招呼比与陌生人打招呼似乎容易得多,“毕竟大家都认识,没什么不好意思”。但也有15%的人表示,与同事打招呼要看情况。外企职员沈小姐表示,心情好的时候她会与同事打招呼,心情不好的时候她谁都不理。同为外企职员的郭先生则认为,与同事打招呼要看谁主动:“他要是主动向我问好,我就向他问好,他要是不理我,我更不理他。”而从事技术工作的方先生则讨厌所谓的“繁文缛节”:“都这么熟了,打招呼岂不是多此一举?”此外,还有5%的人表示,从来不与同事主动打招呼。
相关链接
世界各国问候方式
美国:美国人并不会到处拥抱、亲吻遇见的每一个人。当然,女性们可能会在见面时彼此紧抱一下以示友好;而且在某些上流社交圈里,轻吻对方的面颊是很普遍的礼节。但除了对家人与好友外,美国人通常不会随便拥抱他人。当然,并不是每一位美国人都习惯拥抱他人。所以,一般情况下美国人不会随便把手臂挽住一个陌生人,他可能会跟你一样地不自在。
日本: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钟为宜;如果遇见好友,弯腰的时间要稍微长些;在遇到长辈的时候要等长辈抬头以后才可抬头,有时甚至要鞠躬很多次。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很讲究礼貌,在公共场合从来不大声喧哗。在银行、邮局、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种相互打招呼的方式,但拥抱亲吻的情况罕见。
泰国:双手合十,男性将双手放置于脸部前方,女性则置于胸前,这是泰国人对彼此及长辈打招呼的方式。
印度尼西亚:当地人碰到朋友或熟人的传统礼节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问好,对一般人则以握手问好。
印度:印度人的问候方式是见面时以鼻额相碰,彼此紧紧拥抱。
马来西亚,两人双手交握(右手掌放入对方双手掌中)一下,双手微触额头一下,双手微触胸前一下。
阿拉伯:阿拉伯人见面,常用“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在你面前摆着的是平坦的道路”这句话来表示问候。
阿尔巴尼亚:当地礼仪有很多讲究。在阿尔巴厄亚语中,对生病、生育、乔迁、婚丧,都有成套问候的语言。如过生日时,人们会说“祝像高山一样长寿”、“像雄狮那样结实”;生育时,人们祝产妇“再生100个”;办丧事时,人们通常讲“与您同哀”、“望您逢凶化吉”、“化悲哀为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