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兼程打造“盲文电子书”,与企业合作实现产品转化,“接地气”且问市快——

22.04.2015  11:40
一个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启示

      阅读的乐趣,不该仅仅为眼明者所有,盲人也需要一个广阔丰饶的阅读世界。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游启麟、王天奇和苏立新,通过对传统盲文点显器的创新改进,用一年半的时间打造了便携式“盲文电子书”,为视障群体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户。3名学生凭借这个项目,不仅摘得第三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创新金奖和最具人气奖,还与企业达成转化合作方案。 
  在日前举行的“诺基亚——北京交通大学创新实验室”启动仪式上,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教师陈新分享了这项创新案例,他说,目前大学生创新普遍存在重复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创新项目只是顶着没有实质意义的“创新”虚名,大学生创新首先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含义。 
   让高精尖的装备“接地气”
  陈新已连续4年参与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指导,他建议,大学生在开始创新项目前,可以进行大量的知识查询和技术搜索,“准备的过程,可以让他们思考自己为什么想做创新项目以及该如何推进创意的落地”。 
  游启麟团队的盲文点显器的创意,即是在搜索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成型的。关注盲人阅读后,他们发现盲人的阅读需求和现有产品存在很大落差。薄薄一本书,打印成盲文就有半米高,现有的盲文点显器售价一般在1万到2万之间,且多用于盲人教学,容量小、成本高、体积大。 
  团队组长游启麟是个科技爱好者,在一次对科技前沿论坛的“搜索”中,他发现了一种体积小、在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的特殊形变材料,完全可以满足盲文点显器上所需要的伸缩功能。正是反复搜索得到的这个新发现,打开了一道创新的大门。 
  陈新认为,创意往往来自交叉环境,线上和线下需求的沟通之间的空间,是衍生创意的沃土。他说,将高精尖、复杂的设备,改进成足以推而广之的产品,是一个逐渐简化和现实化的过程,是要“接地气”的创新。 
   没有时间精力投入一切都是零  
  确定改进盲文点显器的念头之后,游启麟的团队便铆足了全劲。课业繁忙时,他们甚至将漱口杯、牙刷、睡袋都搬到实验室,日夜兼程做实验。
  第一代实验品粗糙简陋,被他们称为“辛酸与寒碜的理想与现实”,他们不以为忤,在一次次打造“牺牲品”的过程中遥望可能成功的那一个。
  陈新说,正是学生的执着和韧劲让他感动,他也更加尽心地指导和牵线搭桥,联系盲人院试用,和科研院所磨合,与多家企业进行洽谈。  
  “如何让一个看似合理却几乎不可能的项目成为现实,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一切都是零。”在创新这道方程式中,陈新认为,实干是权重最大的常量。正是不吝辛苦、费力磨合,游启麟的团队才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打造出初具形态的样机。 
  2014年12月,盲文点显器团队作为8个金奖作品项目团队之一进行现场推介,现场专家、风投机构代表、企业观众把最高的票数投给了他们。这个凝聚了爱心、想法和汗水的项目获得现场“最具人气奖”。 
   校企合作打造创新生态圈  
  现在,游启麟团队的实验样机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很多零部件不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打磨,而是由工厂专门定制。 
  出自3名大学生之手的新一代盲文点显器,将具有同样显示容量的产品成本压缩到了1000元以内;同时,试验机样品的厚度仅为当前市场上产品厚度的一半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总监看到媒体对盲文点显器的报道后,主动联系了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目前双方已经对该项目进行接洽,讨论进行产品转化的可行性,并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团队成员希望能进一步改进盲文点显器的体积和成本,未来他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真正的阅读器,“更薄更轻,更便宜”,并能够和手机相连,成为一个手机挂件。这个过程中,校外企业的加入、合作项目研发是关键。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表示,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该校创新研究课题、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要挖掘高校学生这座智力资源的富矿,急需“创新环境”这把好榔头。(实习生 陈少远 记者 万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