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悠久的吴文化 苏州地名保护名录年内出台

08.10.2016  13:01

      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苏州目前已经启动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的编制,先后批准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吴江区部分)》、《张家港市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常熟市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地名1992条。昆山、太仓两市的保护名录也正在编制中,将于今年年底前批准公布。

      苏州因姑苏山得名

      《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介绍了“苏州”的由来。在吴中区木渎镇尧峰山西北方向有一座山,唐朝《吴地记》称为姑苏山,北宋《吴郡图经续记》称为姑苏山、姑胥、姑余,又名胥台山。苏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莫俊洪介绍,“胥”是大禹治水的功臣,被封在当时的吴地,所封的地方称为“故胥”,后来人转音成了“姑苏”。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明确记载,“苏州因姑苏山得名,山在州西四十里。”

      苏州在过去的2500多年间一共用过10个名字,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江府、苏州市等名,也有相对陌生的会稽郡、隆平府等名字。这10个名字分别是:

      会稽郡,始自公元前222年,因境内有上古时期的山名“会稽”而得名。

      吴郡,始自公元129年,以古国名“吴”而得名。

      吴州,始自公元549年,以古国名“吴”而得名。

      苏州,始自公元589年,取州西“姑苏山”得名。

      平江府,始自公元1113年,初为“平定李煜江南国”之意而命名“平江军”,平江府由此而来。

      平江路,始自公元1276年,元制以路名各地,改取旧府名“平江”为路名。

      隆平府,始自公元1356年,取“昌隆太平”之意。

      苏州府,始自公元1367年,取旧名“苏州”为府名。

      苏州市,始自公元1912年,取旧名“苏州”为市名。

      苏州地区,始自公元1949年,取旧名“苏州”为地区名。

      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则民俗

      老地名见证吴地历史

      老地名是吴地历史的重要见证。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十全街因为旧时有十口古井,原称“十泉街”。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有次南巡到苏州时,住在附近的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内,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就将“十泉街”改成“十全街”。1966年,十全街曾被改名“友谊路”,1980年恢复原名,并沿用至今。纵观苏州的历史,泰伯让王奔吴留下了胥门外的泰让桥,阊门边的专诸巷、胥门边的伍子胥弄,汉代名人朱买臣住过的碧凤坊内窑基弄,纪念三国东吴司空乔玄的乔司空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兴修的山塘街俗称白公堤,宋代范仲淹的范庄前,文天祥的文丞相弄,苏东坡的苏公弄,元末张士诚的皇废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唐寅坟,清代葑门彭家祖孙两代状元的尚书里和彭义里,直至辛亥革命之后,万寿宫前有了表达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

      保存这些历史遗存,唤醒这些历史名片,已成共识。早在2009年12月实施的《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就提出实行“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2014年1月2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以苏府〔2014〕10号文件,批准公布《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经过近两年的收集、整理、评审,首批《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地名930个,涉及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行政区域地名、道路地名、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等。”莫俊洪说,其中载录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201条,细数了苏州市区的山峰湖岛、河流湖湾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胜迹;行政区域地名226条,佐证了苏州自秦建立郡县制以来就成为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道路地名303条,演绎了作为城市血脉的路街巷弄中所包含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经济产业等丰富内涵;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200条,每一处都极具吴地历史、人文价值。此后,历经1年半时间,经4位专家分工采编、执行主编审核统稿,《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市区卷)》于2015年9月交付古吴轩出版社印刷出版。

      吴江区也启动《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编纂工作,区地名办、方志办和各镇镇志办共完成512个老地名的资料收集、考证工作,其中的253个将列入《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经过整理,8个区(镇)都有老地名入选名录,其中黎里镇共选择102个词条,有56个进入名录,是入选老地名最多的区(镇)。同里、盛泽、松陵、震泽等也因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各有20-40个老地名被挖掘保护。

      目前,《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苏州市区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吴江区部分)》、《张家港市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常熟市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已经批准公布,收录了以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行政区域地名、道路地名、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等4类地名,总共1992条。昆山、太仓两市的保护名录也正在编制中,将于2016年底前批准公布。

      部分消亡的历史地名

      此次有望“复活”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州不断在“长大”,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当时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等不断开展,一些富含苏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地名也随之消亡。干将路上曾有一条铁瓶巷,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清末民初,铁瓶巷内有名震江南收藏界的顾家“过云楼”和顾氏花园“怡园”,与顾家一巷而隔的,则是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如今的铁瓶巷,已经是干将路上一段车水马龙之地了。在吴江区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如盛家厍、垂虹桥遗址、穿心弄、莺脰湖等,不过也有20个老地名如今已不存在,或被迁至别处了,如松陵的南津口,同里屯村的报恩寺,汾湖的揽桥、杨公祠等。

      从2007年10月开始至2008年年底,苏州市地名办对苏州市七个区范围内的地名进行普查,全市共采集了25438条地名信息。据统计,消亡的自然村落、居民区就有1400多条,这些消亡的地名就是“历史地名”,其中不少就属于老地名的范畴。

      “很多收录进去的地名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说吴县。”莫俊洪说,很多地名都有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吴县”这个名字诞生于秦始皇时期,到2001年吴中区成立后废用,前后历经超过2200年。古代“吴县”下辖范围非常广泛,今天的浙江湖州和嘉兴,苏州下属的吴江、常熟、张家港,都是在不同时期从“吴县”划分出去的。

      莫俊洪表示,苏州将对这些吴文化地名进行保护,杜绝各级政府随意更改,并将进一步挖掘、考证名录中每个地名的历史,编撰成册。对于已消亡的吴文化地名,则将有“复活”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从我们已经消亡的吴文化地名中选取一部分地名,在新命名的地名当中进行移用复活。”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