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响乐走入寻常百姓家——李海鹰跨界执棒“流行交响乐”

28.09.2015  13:10

  新华网杭州9月28日电(记者段菁菁)当《我不想说》的旋律,以交响乐的形式从乐池中缓缓流出,观众席间有人发出感慨:“我能记住这些旋律带给我的感觉,虽然我不懂乐理。

  近日在杭州剧院,流行音乐作曲家李海鹰,在指挥席上将30年来积累的流行音乐作品演绎成了一首首幻想曲、叙事曲。他试图以这种“跨界”的方式,用熟悉的旋律将普通人引入交响乐的殿堂。

    交响乐走入寻常百姓家

  每首曲目演出前,李海鹰都配上这样一小段解说,或是作品背景,或是自身体悟。严肃音乐也可以与观众互动,这是他最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重大发现”。

  “我其实不太擅长言辞,具体怎么表达才能营造出氛围,让听众更好接受?”他非常清楚,他可能面对的是“平时不太会进音乐厅的观众们”,所以试图用这样的语言打动他们。

  事实上,流行交响乐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广泛欢迎,却迟迟未能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李海鹰认为,流行交响乐首先要够“流行”,要面向最广泛的听众;二是要够“交响”,能充分发挥交响乐的威力与魅力。

  “中国现在有那么多交响乐团,他们需要跟新的人群建立关系。”李海鹰说,与广州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合作流行交响音乐会,发现进音乐厅的人群和传统的古典乐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把观众请进音乐厅,这是拉近交响乐与观众心灵距离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培养观众的最佳时机。

  美国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和波士顿通俗乐团因大胆地对通俗交响乐进行开拓性的尝试和强势推广,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古典通俗演奏乐团。创立“鹰交响”的过程中,李海鹰总是拿这个例子鼓舞自己,“把一首流行歌曲编曲做成交响乐,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做,但要做到感染观众却不容易。

    借交响表达流行乐未尽乐思

  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启蒙中国。学古典音乐的李海鹰被卷进了广东流行音乐的大潮,30年间,写出了《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尽管深入人心,但毕竟一首歌的内容有限。”这位一直醉心于拓展全新音乐领域的流行音乐作曲家萌生了跨界改编的念头:如果用交响乐这种体裁来表现它们,能不能将作曲家更多未尽的乐思展现出来?

  2012年,当李海鹰带着这些作品重新亮相时,它们不再是流行乐,而是改编后的交响乐作品。这一大胆的实验,创造了出乎他意料的好口碑和高票房。

  这让李海鹰深受鼓舞:做音乐的初衷,就是希望每个音符都能打动观众。

   要有这个时代的东西,不仅仅是流行音乐

  “交响乐如何真正能吸引到你我身边的人,这是我要做的事情。就像当年我写的歌一样,我是写给我身旁的人听的。

  李海鹰坦言,这1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流行音乐的受众群体呈几何式发展;这10年来最大的问题是,新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比以前少了。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是新音乐、新思潮,进入21世纪以后,流行音乐似乎只是在“炒更”。而中国音乐家最大的幸运,在于有很多空白可以填。我们要有这个时代的东西,不仅仅是流行音乐。

  演出过程中,观众不自觉和着音乐的节奏鼓掌,这让李海鹰感动不已。他说:“用熟悉的旋律将普通人引入交响乐的殿堂,让普通人在音乐中获得共鸣、体验到快乐,是对我和演奏家们莫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