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痴迷养蟋蟀 孩提时代开始捉蟋蟀

08.09.2016  22:06

 

马镇常在查看蟋蟀生长情况。盛义摄

 

马镇常养的蟋蟀。盛义摄

 

昨天是白露,这个节气,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白露身不露”这句俗语。而对七旬老人马镇常来说,白露就是捉蟋蟀的“分水岭”:过了这一天,捉到的蟋蟀体格、战斗力要差些,连叫声也不似前阵子有力。痴迷蟋蟀多年,马镇常能分辨出白露前后蟋蟀叫声的细微之处。

 

1

 

穿开裆裤就开始捉蟋蟀

 

马镇常家住靖安苑小区,今年71岁。因为父亲喜欢蟋蟀,从孩提时代,他就爱上了蟋蟀。“我从穿开裆裤就开始捉蟋蟀了。”马镇常说。捉蟋蟀要眼明手快,看到蟋蟀来了,他就用蟋蟀罩罩住,小心地装进专门制作的竹管筒,一头用棉花塞住。一个竹筒内只装一只蟋蟀,因为蟋蟀好斗,如果两只公蟋蟀放在一起,马上就要打架。

 

蟋蟀得晚上捉,一般是晚上12点以后。他刚参加工作时,有几次父亲晚上在床尾挠挠他的脚心,睡得正熟的马镇常被“接头暗号”叫醒,立马就起床,父子俩带着工具出门捉蟋蟀,有时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家。为这事,当时他的母亲没少埋怨过父亲:“儿子第二天还要上班呢,你却喊他出去捉蟋蟀。

 

这些年,马镇常一直没有中断过养蟋蟀。退休后,时间比较充裕,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前几年,他搬到靖安苑小区后,先是在家里养蟋蟀,后来专门腾出一楼的自行车车库,添置了不少捉蟋蟀、养蟋蟀的工具,有虫罐、蟋蟀罩、给蟋蟀喂水的水盂、喂食的食板等。在虫罐里,有的还放有蛉房,一方面是让蟋蟀有处躲藏、不易受到惊吓;同时也是供蟋蟀交配时使用。

 

可能是对蟋蟀太着迷,每年到了这个季节,马镇常总会梦见蟋蟀。“耳边老是觉得有蟋蟀的叫声。

 

2

 

对蟋蟀习性了如指掌

 

聊起蟋蟀,马镇常滔滔不绝。北方人称蟋蟀为蛐蛐,蟋蟀又叫秋虫、百日虫、促织。叫秋虫,是因蟋蟀立秋后开始鸣叫;百日虫的得名,是因为蟋蟀的生命周期一般在100天左右。旧时叫促织,是因为蟋蟀开始鸣叫,就表示天渐渐凉了,提醒家庭主妇要开始织布。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黄梅天一过,马镇常就开始为迎接今年的蟋蟀做准备。他把虫罐拿出来消毒、去味。

 

立秋之后,蟋蟀的叫声逐渐多了起来。不过,马镇常凭着多年的经验发现,刚立秋时蟋蟀可能“先天不足”,要捉好蟋蟀,得等到处暑后再行动。而过了白露,天气渐渐转凉,这个时候捉的蟋蟀,品质就差了。前段时间,马镇常天天拿着手电筒,到绿化带、田间捉蟋蟀,今年已捉了8只。他将捉来的蟋蟀分别放在不同的虫罐内,还在上面做好标记,给蟋蟀“建档”。“别看蟋蟀这么多,真正品相好的不多。”马镇常说,捉到好蟋蟀很难得。

 

养蟋蟀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蟋蟀怕异味,对温度极为敏感。前段时间天热,马镇常专门用电扇给蟋蟀降温。平时,马镇常用自制的五谷杂粮喂养蟋蟀,每天都要将饭板、水盂等冲洗干净。“养得好,蟋蟀体格才好,生命力、战斗力也强。”马镇常说,他养的蟋蟀有的能活半年。

 

3

 

小区里办起蟋蟀交流会

 

前天傍晚,凉风习习。马镇常将车库的大门打开,搬来几张小凳,和弟弟马正明、蟋蟀爱好者陈振国围坐在一起聊天。车库内,马镇常和马正明合养的近60只蟋蟀待在特制的虫罐里,整齐地摆在架子上。坐在车库外,他们就能听到车库内传来一阵阵的蟋蟀叫声。

 

来看看这些虫子长得怎么样了。” “今年我捉了几只虫子,又收了一些。”“现在蟋蟀的价格贵了,便宜的也要10元一只,贵的几百元,我今年到山东收了几只。”“今年山东宁阳最贵的极品蟋蟀要5万元一只。”马正明、陈振国住在其他小区,这阵子,他们经常晚上赶来听蟋蟀声,聊着蟋蟀的故事,特别开心。深夜10点,大家正聊着欢,又一名蟋蟀爱好者来到这里,拿起一张小凳坐下,加入了他们的聊天行列。

 

养蟋蟀的精髓在于“”,这也是最让人痴迷的环节。聊天时,马镇常和虫友们也常说起斗蟋蟀。斗蟋蟀分重量级,一般一只蟋蟀重1克,观斗之前,要把蟋蟀放在专门的电子秤上称重,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蟋蟀一旦战败一次,就没有斗志了,好蟋蟀宁愿战死也不言败。”马镇常说。不过,现在,斗蟋蟀脱离了赌的性质,渐渐变成了“”,马镇常很享受此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