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22.06.2016  10:15

  ——省关工委成立25周年工作综述

  新华报业网讯 今年是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第25个年头,我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五老”群体以超越血缘关系的无私奉献和持续创新,在江苏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关爱之歌、奉献之歌。

   注重调研,抓住关心下一代工作关键

  当前,全省各级关工委组织已有6.1万多个,基层组织覆盖面超96%,参加关工委工作的“五老”80多万人,其中骨干约30万人。关工委和“五老”们25年如一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创办校外教育辅导站、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解困助学等,一些做法在全国推广,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肯定。

  我省关工委一贯坚持调查研究为先,围绕青少年成长中的热点难点,每年选取一两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接地气、摸实情、找症结、树典型,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和工作创新。近年来有的地方还用上了“大数据”调研手段。无锡市锡山区关工委针对当地外来青少年人数多、情况复杂,及拆迁安置带来的本地户籍人户分离等情况,建设起青少年基本情况信息库,详细采集全区12.81万青少年信息,每年进行维护更新,并打通与职能部门数据库联系,为开展针对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宿迁市关工委近年来联合民政、教育等部门,针对全市留守儿童开展了3次较大规模调研,每次都有几千名“五老”花2-3个月深入全市每个角落摸情况。每次调研报告都得到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动问题获得系统性解决。

  2005和2007年,全省关工委配合有关部门深入调研,较好推动解决了苏南近50万外来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和苏北苏中50多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近年来,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新情况,各地继续加强调研,推动政策落地,切实为下一代办实事、解难事。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深有感触地说:“做好关工委工作,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创新手段,破解关心下一代工作难题

  我省关工委不断创新手段,在破解队伍老化、资金短缺、工作手段落后上取得了新成效。

  泰州市关工委调查发现,队伍难稳定、工作难开展、经费难保障是开展工作面临的难题。对此,当地制定新制度,将“五老”向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及网格长、老党员、老积极分子拓展,扩大“五老”来源;推行“五老”人员注册制、履职选岗制、工作激励制、规范管理制,实现政治上给荣誉、业务上给指导、工作上给支持、生活上给关怀;对表现突出的,既给予精神鼓励,又适当以奖代补,对关工委驻会老同志给予交通、通讯等必要支持。一套“组合拳”后,该市关工组织比去年底增加159个,“五老”数增长18%,组织和队伍建设势头良好。

  有为才能有位。“做好关工委工作,一定要在大局中准确定位,当好党委政府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参谋助手。”曹鸿鸣认为,各级关工委每项工作都坚守育人本色,发挥所能,以实际行动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因而得到各方面支持。

  金湖县关工委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零犯罪镇村创建,为全县治安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县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予积极支持,使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预防工作有位子;列入目标考核,预防工作有担子;列入财政预算,预防工作有票子。”良性互动下,“十二五”期间,全县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下降74.3%和82.4%。青少年零犯罪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分别达到82.6%、95.8%。

  预防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省关工委参与的工作重点。到去年底,全省94.8%的社区(村)达“零犯罪”创建要求,达标率六年六提升,青少年犯罪逐年下降。中央领导称赞江苏“创零”工作含金量非常高、非常不容易。

   五老”精神,引领关心下一代工作方向

  一个个奔走在基层的“五老”身影,都怀着一颗颗爱心,闪烁着奉献的光辉。

  无锡市关工委倡导“五老”使用电脑、智能手机,通过QQ、微信、微博加强与青少年沟通交流。教过长辈用电子产品的年轻人都知道,这件事并不容易。“五老”们主动学习,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更好地为后代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新沂市有个“老年电商服务团”,已带动万名青年走上了电商致富之路。2013年起,服务团陆续到259个村(社区)宣传电商、培训农民。不懂电脑的高流镇耀南村民贺春梅,2014年在服务团专家黄永峰指导下开起网店,现今她的茴香菜长期是淘宝茴香销量第一,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15万元,并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种植茴香菜。她说:“没想到我只有初中文化,也能赶上新潮流。当初关工委的培训真是太及时了。

  像黄永峰一样,我省还有许多“五老”在基层默默奉献。镇江上党镇其一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何昌义就是其中一位,他还是村中心校外辅导站站长。在经济相对薄弱的其一村建起600多平米、单门独院两层楼的辅导站。村里五六百人外出务工,一半是夫妻双双外出,看到留守儿童没人问,他多方筹资、找省内大学结对提供师资,自己退休时间全搭上,硬是为茅山老区58个留守儿童打造出一个标准高、设施齐、功能全的校外辅导阵地。“老伴常问我:图啥?我说,就图其一村这片红色的土地长出的苗,棵棵都根红苗正!”何昌义说。

  本报记者 陈月飞

原标题: 原标题:用关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