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 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聆听两会声音,“美丽江苏”同时出现在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和省长吴政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攻坚战,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正成为江苏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内涵及路径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划好等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划好等号”,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
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表示,宿迁将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第一发展战略,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争当“1+3”重点功能区战略特色发展示范区,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河清湖秀的生态公园,让“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更加彰显;建设田园风情的特色公园,构建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建设创新发展的活力公园,培育电子商务、互联网基金等新经济新业态;建设包容共济的开放公园,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民生富足的幸福公园,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
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表示,江淮生态经济区“山水林田湖”生态要素齐全,资源储存丰厚,有兴化垛田、兴化水上森林、建湖九龙口、金湖荷花荡、泗洪湿地等生态景点,也有运黄交汇口、洪泽湖大堤、两河总督府等众多历史治水遗存,还有一批汉风楚韵历史人文景点,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建议进行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提升,打造以水为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展现田园水网风光,追忆似水乡愁,推动生态旅游成为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新引擎。”
民建江苏省委近期对洪泽湖、骆马湖和高邮湖实地调研发现,人为侵害导致湖泊水域面积严重萎缩。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常本春建议,尽快编制全省规划,尽快把范围线内开发项目的行政审批权限统一收归省级层面。“我们反对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威胁生态安全的短视行为,也反对过度强调保护生态而无视社会经济需求的教条主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加固底板”
江苏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固底板”“补齐短板”,而生态就是其中重要的底板和短板。
“总书记在贾汪视察时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我们一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好贾汪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省人大代表、贾汪区区长张克说,贾汪拥有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全区采煤塌陷地高达13.2万亩,占全市塌陷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近年来累计治理塌陷地7.54万亩,尚未治理5.66万亩。“我们将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统筹谋划实施剩余5.66万亩采煤塌陷地治理,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符合贾汪实际的新路子。”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累计关闭落后低端化工企业1421家。省政协委员、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村委会主任陈超说,经过“263”专项整治,村里重点清理一批低效低端产业,去年村里关停3家落后低端化工企业,提档升级15家落后低端化工企业;河长制在村里全面推行,通过认河、巡河、治河、护河,黑臭水体不复存在;设立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老百姓打扫宅前屋后会有积分,年终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
“要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空气、水、土壤三大因素必不可少。”省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24兼第723研究所所长杨吟华表示,近年来得益于河长制的推行,农村河道变清了,每条河道都有标牌公示河长信息。空气质量也在明显提升,但管控程度和北京相比较弱,希望政府继续加强防控力度。
“这既是对宜兴近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肯定,也是对宜兴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省人大代表、宜兴市市长张立军说,“在‘263’专项行动中,宜兴领到一个特别任务:创建生态保护引领区。我们的目标是,在治理方法上取得突破,进行更加系统化治理,尤其是有大数据支撑的‘精准治理’,从而有效‘破题’。”
省人大代表、高邮市菱塘回族乡乡长薛元金在基层工作多年,在他看来,农村环境建设要“慎砍树、不填河、少拆房”,要把卫生死角改造成居民健身点、读书廊和生态园,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风尚。
“我们要在江苏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谱写科技创新新篇章,不仅让科技推动污染的治理,还要让环保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省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陈建军说,一线科研工作者要加强环保基础研究,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慧力”。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表示,当前,饮用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化工园区布局,是江苏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建议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监管,逐步实现环保督查对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专项执法、联合执法,强化环境执法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动,用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的全员参与机制,推动江苏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全域覆盖、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杭春燕 付 奇 吴 琼 张 宣)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