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平:风雨30年铸就“恺王”大品牌
王灿平,1962年10月生,靖江市西来镇泥桥村人,民建成员,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委员,东城区工商联副会长,北京市工商联执委,中国服装协会男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靖江商会会长。先后荣获北京市通州区十佳创业青年、北京市东城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优秀企业家等殊荣。
他一手创办了“恺王”男装品牌,三十年的品牌经营,将“恺王”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男装品牌——他中国驰名商标。他在中国服装界较早提出了品牌无形资产经营理念,参与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指导与评价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王灿平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王灿平与意大利时装工会主席波赛利先生达成合作意向
王灿平的一把剪刀舞到了上海、北京……
1979年,王灿平高中刚毕业,正值家乡土桥办起了服装厂。因为家庭生计原因,王灿平放弃了继续补习参加高考,进了当地乡镇服装厂,操起剪刀,开始了裁缝的职业生涯。两年后,由于企业倒闭,下岗后的他去了常州拜师学艺,练就了一手裁缝的好本领。
1983年,刚刚22岁的王灿平和堂兄一起转战上海,背起了缝纫机,挨家挨户上门做裁缝活。因为手艺精湛,不到两个月时间,王灿平的生意就红红火火,当地人纷纷点名要他上门干活。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在同学的劝说下,对首都北京怀着浓浓好奇心的王灿平,决定独自去闯荡北京。1984年9月,王灿平在帮父亲过完五十岁生日后,不顾全家人反对,便背起包袱,满怀豪情地用30元买了一张火车票只身前往北京。
“当时,我身上只带了一条被子、一把剪子,全身上下仅余30元钱。”回忆当时的场景,王灿平感慨万千,只因当时有个北京梦。
走出北京火车站,王灿平眼前茫然一片。他在车站广场伫立良久,不知自己要到何方。他想,最热闹的地方肯定会有缝纫的活干,便向人打听北京哪里最热闹,有人告诉他最热闹的地方在前门。
好,那就奔前门!
一身本领打天下
从火车站走到前门,王灿平无心顾及此地的热闹繁华与眼前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崇高,只想尽快找到安身之地。
几经辗转,在一位热心阿姨的帮助下,王灿平在前门大街一个居委会胡同里找到了安身之所。这位阿姨在自家给他腾出一间3.5平方米的小房间,找来一块板子支起来做裁衣的铺板,借给他一台缝纫机,又找来一张折叠床放在铺板下。就这样,这3.5平方米就成了王灿平在北京的临时安身立命之地,也成为了他创业的起点。
这位在居委会工作的阿姨一家人不仅给王灿平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空间,还把他当成自家人一样招待。王灿平深情地说,要是没有这位好心阿姨的帮助,也就没有他和“恺王”后来的一切。
初到北京,王灿平人生地不熟,好在有居委会一帮热心人的相助,他很快便开始接裁缝活。凭着聪颖与实诚,还有精湛的裁缝技艺,王灿平迅速在北京最热闹的前门大街立下足,他缝制的各类服装让附近的居民赞叹不已。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成衣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很多人的衣服都是找裁缝师傅来做。时间不长,王灿平的名声就迅速传开,前来找他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对每一位顾客,王灿平总是热情接待,精心测量,精心裁剪,精心缝制,所做出来的服装总能让来者满意。
前门大街是老北京的商贾繁华之地,在这老店云集之地,王灿平做衣服的名气和影响也日益扩大。两年后,他来到前门大街春光绸布店摆了一个柜台,开始为顾客加工成衣,并将加工场地扩大到了30多平方米,缝纫机也增加到26台,并到老家靖江招来一批裁缝,形成了最初的小服装加工作坊。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王灿平服装加工的业绩也有了质的飞跃,他的口袋也开始鼓胀起来。当时,中国青年报还专门刊载了一篇《店好不怕巷子深》的报道,介绍深藏“鹞儿胡同34号”的王灿平服装店精湛的缝纫技术,引来八方宾客关注。1998年,王灿平的服装店雇员已经壮大到70多人。
一门心思创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国洋品牌服装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王灿平的服装加工作坊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不如回老家吧,这样也能过上殷实的生活。”1997年,口袋逐渐鼓起来的王灿平曾有过退出北京回老家的想法。
“小富即安的思想不可取,洋品牌可以进来,你就不能创造自己的品牌,做大自己的品牌?”一位朋友的劝告让王灿平心头为之一震。王灿平心想,是的,想当年自己一个人奔波到北京难道就是为了赚钱后回家养老吗?绝不是!想到此,王灿平心头又扬起了风帆。
一旦确立了方向,王灿平又迈开了风雨兼程创品牌的坚定步伐。面对洋品牌对国内服装领域的渗透,面对国内民族品牌的萌芽,王灿平第一个念头是注册自己的公司和品牌。
1998年,他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恺王”商标,并迅速成立了“恺王”服饰有限公司。至此,“恺王”在北京东城诞生,主要生产高档男装。
王灿平明白,做企业,决定其生命力的是产品,支撑其发展的也是产品。王灿平提出了一切从制高点做起的生产战略。从创立集团公司之初,“恺王”就确立了自己的产品设计理念,紧紧把握国际服饰潮流,打造自主经典款式。王灿平是从小裁缝做起的,在创业的前15年,他曾为30万人量体裁衣。30万人次量体裁衣的积累和经验,沉淀了王灿平独特的品性,对中国服饰文化理解的通透,对色彩学、服装设计、企业管理的精通给他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设计是服装品牌的灵魂,为了提升产品档次,王灿平将10多年积累的资金投入到品牌设计等各环节,成立了庞大的设计研发团队,紧盯世界服装潮流,紧贴大众消费方向,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西方版型剪裁于一体,做到款款经典,件件优雅时尚。目前,“恺王”的产品分行政装、商务装两大类别,包含衬衫、T恤、西服、茄克、毛衫、风衣、大衣、尼克服、休闲装、领带、配饰等男装系列,为成熟男人、成功人士提供最佳的衣着方案。
在王灿平的带领下,“恺王”男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2003~2005年,“恺王”服饰被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指定为礼仪服装,在北京一炮而红;2005年,“恺王”携手中央电视台,为《高端访问》著名主持人水均益提供服装赞助,让“恺王”一次次展示在外国元首和世界人民面前;2009年至今,“恺王”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多档栏目合作,朱军等众多主持人和影视明星,展示了“恺王”的光辉形象。
现在,“恺王”在全国各大城市已开设百家专柜、专卖店,其北京的柜、店主要分布于燕莎购物中心、王府井百货集团、西单商场、翠微集团、当代商城、新世界商场、庄胜崇光百货等40多家高档时尚的经营场所,同时还遍布天津、南京、济南、西安、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的高档百货公司,且正以每年新增30家新店的速度扩张。“恺王”的销量每年都以几何倍数地增长。
品牌创建17载,王灿平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付出总有回报,如今,他的服装作坊从3.5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平方米现代化花园式厂房,“恺王”从籍籍无名到如今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荣誉,并成为北京亿元商场十大畅销品牌、北京时装之都品牌服装营销金牌和北京品牌服装营销金牌,受到众人的瞩目。
王灿平说,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生,做企业,得首先做人。恺王的成功,靠的是员工的齐心、朋友的帮忙,靠的是与人为善、积极变通的价值观。未来,“恺王”将以北京、上海为发展中心,将品牌延伸发展至大江南北,逐步实现品牌国际化,使之成为全中国的骄傲。
一腔热情报家乡
“为寻梦想/我离开了家乡/记忆里炊烟袅袅/油菜金黄/常常想起/檐下家燕/靖江啊/我们日夜思念的地方……为你笑颜/我们一往向前/成真的游子/凝聚一方/放声高歌/我们爱你/靖江啊/你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这首《靖江之歌》是北京靖江商会的会歌,自两年前出炉后,在许多北漂的靖江人口中传唱,唱出了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唱出了北漂靖江人的凝聚之力。
这首《靖江之歌》的词作者就是王灿平。2013年9月,北京靖江商会在京成立,王灿平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对家乡母亲,王灿平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而《靖江之歌》的歌词,恰恰是这位北漂30多年的在京靖江人对家乡满腔热情的真实写照。
“在北京很多人都没听说过靖江,以前别人问我老家是哪里人,我只能告诉他们是在江阴对面。如今,靖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靖江名片也越来越响亮,再有人问我老家是哪里的,我会很骄傲地说是靖江人。”王灿平说。
正是因为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了王灿平带领商会奉献家乡的热情。北京靖江商会成立后,王灿平和商会会员形成共识,用品牌化的思路运营商会,他提出了“135”发展战略,即坚持一个中心:为家乡发展建设做贡献;搭建三个平台:京靖两地企业信息平台、家乡父老在京就医平台、学子在京上学帮助平台。每年至少开展五项活动:在京学子联谊活动、在京青年创业联谊会、为家乡特困学子捐资助学活动、乡情联谊会、总结论坛。
在王灿平的带领下,北京靖江商会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和靖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2014年起,商会发起爱心捐款,连续两年组织企业家回靖,为在靖的贫困学子提供资助,这项活动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去年,为了策应靖江项目大突破发展主旋律,王灿平还和部分商会企业家回乡,探讨在靖江建设总部产业园的构想。王灿平以及部分商会会员的无私奉献,让北京靖江商会运营得风生水起,也让在京的靖江人仿佛找到了家园。
“家乡孕育了我,我也将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凝聚在京的靖江人,共同努力回报家乡。”王灿平说,商会将加强北京及周边地区靖江籍企业家和乡贤的相互联系,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整合开发、协调发展”,构建靖江企业共谋大业、增进乡情、互帮互利的平台,为促进北京和靖江两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