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昆曲国宝级大师同演《牡丹亭》

17.12.2014  20:59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13日—14日,18位国宝级昆曲大师联袂出演的《牡丹亭》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刚打出演员表,现场已是满堂彩。待到开场,现场又极静,人们生怕错过了一句唱词、一个身段。两场演出,不但创下昆曲有史以来最高票房,更让现场观众有幸见证了昆曲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况。有观众就感慨道,“蔡正仁、张继青、侯少奎、石小梅……光听名字就让人醉了。

  18位名家大多年近七旬,其中以76岁的张继青年纪最大,最年轻的石小梅也已65岁。每个人都是一段昆曲传奇,能聚在一起登台,用武生泰斗侯少奎的话说,那就是“百年不遇”。汪世瑜的《叫画》是20多年来首次着装演出;张继青最后一次上妆扮过杜丽娘,也已是15年前;华文漪和岳美缇的《惊梦》,国内已20多年未见;杨春霞、蔡正仁搭档演《牡丹亭》,差不多也是30年前了……更为难得的是,此次演出不仅名家荟萃,剧目也是精心挑选,力图将几代昆曲大师精心打磨的不同版本的《牡丹亭》一一呈现。

  这么多“角儿”同台,故事真是说也说不完。《牡丹亭》中的《冥判》,侯少奎以前并没演过。但由于当下已很难找出能演这出戏的老艺术家,主办方只能请侯老挑战新戏。尽管有诸多不易,侯老仍欣然应允,“这次演出实在太难得了。以前从没人这么做过,确实很震撼。老宗师们在天之灵该多高兴啊!”于是,从没演过这出戏的侯老就跟当年出演“冥判”的北昆名家白玉珍大师的弟子王德林学戏。72岁教76岁,侯少奎戏称,“我俩是老头儿教老头儿,虽然年纪大,但我们这也算是一种传承。

  首场演出压轴登场,唱了一辈子的“昆曲祭酒”张继青却有些忐忑,走下舞台第一句话就是,“观众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其实,现场不停息的掌声早已说明了一切。老一辈的艺术家,观众在他们心里永远是第一位的。演出前,老人总是一大早就赶到排练场,反反复复抠细节,“毕竟很久没演了,还是要多练练,这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

  开票仅两个小时,门票即告售罄。网友“玉山后人”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此次演出。“一颦一笑,都翩翩入画”的梁谷音此次出演《寻梦》,已是72岁高龄,“玉山后人”看完演出百感交集,“一个老艺术家的功底与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台上。按道理,《寻梦》中每支曲子唱完是不宜鼓掌的,因为那样会打断演员的情绪,但我实在忍不住要叫一下好。

  坐在天桥剧场一楼的观众席,特意从南京赶去看演出的网友“罗曼罗兰”,称自己有一种来朝圣昆曲的感觉。她在和记者交流时说,“美到极致,让人词穷。完全没想到,年近八旬的张继青唱功不减当年,和她搭档的徐华、王维艰也是30年前的老班底。侯少奎老先生武生演花脸,一丝不苟,石小梅的唱腔更如‘水银泻地’,清香凛冽,独有风骨。张寄蝶的癞头鼋更是可爱。只有在这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昆曲艺术能历经岁月更迭,绵延600余年至今。无他,美尔。

  记者发现,两场的演出观众以年轻人居多。对此,“玉山后人”很有感触,“传统戏曲,靠什么吸引年轻观众。有的试图靠豪华布景、恢宏乐队、炫丽灯光取胜;有的则把大量现代音乐元素、先锋话剧元素等融入传统;还有的更是引进爵士乐、饶舌说唱、街舞等。但大师版《牡丹亭》,还是最传统的一桌两椅,最传统的唱腔音乐,最传统的表演手法,却汇聚了全国各地年轻戏迷。传统的美,究竟该如何继承,真的要好好做做功课了。

  18位大师,年龄加起来超过1000岁,但他们却让戏迷见证了昆曲永远不老的生命力,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昆曲记忆。其实,昆曲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情感的真实表达、美的极致呈现,几百年来从未改变,让人痴迷,岁月留痕。

编辑: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