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市片区经济薄弱村加快转化、实现振兴的综合路径思考
季市片区经济薄弱村加快转化、实现振兴的综合路径思考
赵 叶
编者按:为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市营造广泛参与、争先创优氛围,让社会各界看到崭新气象和显著变化,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今起在本报开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调查研究专栏、专版,节选刊登相关领导干部调研情况分析和成果转化措施,推动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取得实效。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工作要求,把经济薄弱村转化振兴作为调研对象,从8月份开始,坚持“四不两直”开展调研,走访全市12个镇(街道、办事处)近80个村(社区),与镇村干部和市民群众交流,深入了解发展情况。选择“季市片区经济薄弱村加快转化、实现振兴”这一课题,深剖标本、以点带面,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举措,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一、现状及问题
季市镇现有经营性收入18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12个,占行政村比例高达50%。从脱贫攻坚的目标看,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
1.市标脱贫仍有缺口。2019年季市镇村均经营性收入32.8万元,考虑各村不平衡性以及无地引税返还、经营公司净收入等不确定因素,预计还有6~8个村依靠自身完成市标脱贫仍有差距。
2.“造血”功能仍然不强。从整体上看,季市镇经济薄弱村对产业扶贫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产业扶贫思路不宽,动力不足,村级经营销售、劳务服务等方面的创收路子不广。部门挂钩帮扶的脱贫项目,多以“输血”为主,没有根据各村资源禀赋、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产业帮扶措施。
3.兜底依赖程度过高。从脱贫攻坚举措看,大部分行政村的脱贫依赖于农村创业基地管理费和闲置资金出借后的资金使用费,经济薄弱村的自我脱贫意识、主观发展意识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一味依靠上级顶层设计和政策性帮扶。
二、原因及症结
客观上,季市镇地处内陆,与全市沿江开发战略契合度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确实面临资源禀赋少、产业层次低、农村人口流失等瓶颈制约。主要体现在:
1.村级资源不足。村域范围普遍偏小。24个行政村平均人口1710人、平均村域面积1.71平方公里,最小的行政村仅有506人、137亩,不到其他乡镇的2/3。集体资产十分匮乏。可用于集体增收的土地所剩无几,租金类收入难以增长。
2.产业层次偏低。现代农业不成规模。大都以传统稻麦种植为主,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起步晚、发展慢。工业开发缺乏条件。土地空间不够,环境容量不够,产业投资不够,工业兴村已属“水土不服”。
3.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自从2011年季市中学撤并停办后,季市镇常住人口呈明显减少,留守农村的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能人返乡创业积极性不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任重道远。
主观上,更为严重的问题、更加深层的症结出在村级带头人和村班子的责任意识和带动能力上,与扶贫攻坚、服务群众、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明显不匹配。
1.政治担当不硬。部分村级带头人存在明显的政治责任缺失,对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不了解,对本村特色定位是什么、未来发展路径在哪里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思考。
2.经营意识不强。从近三年数据看,大部分经济薄弱村营收数据的增加有限,一些村缺乏经营发展的长远规划,仅仅出于吃饭经济、保障运转的考虑,就把有限的集体资产租售殆尽,价值和效益观念不强。
3.群众观念不牢。一些薄弱村长期缺乏稳定收入,不能提供正常的公共服务,更没有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陷入了恶性循环。群众得不到实惠,感受不到村集体发展红利,村“两委”的公信力和组织力自然无从谈起。
三、对策及建议
总体上,要从激发村级带头人发展集体经济主动性的角度,从探索发展滞后、资源匮乏地区可持续性增收路径的角度,从实现季市片区发展能级显著增强的角度,系统解决好转化振兴的突出问题,既要有科学机制,提振心气;又要有长远谋划,久久为功;更要显直观成效,造福于民。
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重抓建强村级带头人队伍,搭好乡村振兴的“顶梁柱”。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一是用政治责任传导“压力”。找差距。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在村级干部中广泛开展“履职尽责回头看”,以工作实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严问责。紧抓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建立后进村党组织书记退出机制。抓提升。每年倒排软弱后进村党组织,“一村一策”抓好整改提升。
二是以鼓励激励增强“动力”。晒成绩。对村干部履职情况,引入“履职清单”“创新清单”“担当清单”。奖经济。突出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奖励,实行“以奖代补”制度。镇一级制定奖励村干班子的具体办法,对村干部实行联绩计酬制。给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村书记,积极推荐享受专项待遇、进入镇级领导班子。容失误。建立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容错纠错制度。建立完善澄清保护机制。
三是抓基层组织培育“能力”。广进贤能。以长远眼光做好规划和储备,大力实施雁阵培育计划,培养一批新党员、一批后备村干、一批群众拥护的好支书。精准培训。组织经济薄弱村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先进村参观学习,切实提高村干部经营管理能力。
2.调整优化镇域发展格局,绘好乡村振兴“新版图”。
一是整合区划。坚持分步实施推进、整村建制合并、科学合理布局,依据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调整原则,分两个阶段,重新整合原先的24个行政村、2个社区,优化镇域空间格局,统筹零散资源,打破制约“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瓶颈。
二是明晰定位。推动老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古街变商街、产品变商品,明确各区域定位,指明未来发展的发力方向。
三是提升服务。通过设立中心村党委、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3.靶向强化市级层面支持,唱好乡村振兴“同心曲”。
一是政策支持保平稳过渡。坚持优先保障、力度不减,各类转移支付不因为村的撤并而减少或者降档,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支持力度。
二是资金支持保造血本钱。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抓好资产运营管理。通过集体土地、厂房等入股或租赁的形式,放大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开发增收。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重点引导金融资金、工商资本等各类资金向农村流动。
三是项目支持保增长空间。带动性项目打基础。抓好夏仕港生态涵养区、排涝工程、河道工程、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弯腰沟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带动村庄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农业项目。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核心区农业示范基地。围绕东片长安农开项目和国土整治项目区开展农业招商。精准实施项目扶贫。继续开展上级挂钩部门结对帮扶,用足市扶贫专项基金补助。
4.因村制宜创新经营模式,念好乡村振兴“市场经”。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以经营模式创新为关键,用有限的资金资产,拓展更加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一是承接配套服务。市级给予项目,村级层面要根据项目要求,加快发展成立相匹配的劳务公司、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面貌的持续改善,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是创新资源资产。一方面,要加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度,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扎紧集体经济利益流失的篱笆。另一方面,要创新资源运营模式,整合闲置资金,加快向经营性资产资源转化,进一步拓宽持续增收空间。
三是发展特色经济。镇级层面要根据各村定位,建立特色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经济品牌,通过“一村一品”带动村集体持续增收,提升季市特色经济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