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 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大财富

07.07.2015  22:53

龙虎网讯 赵登禹将军牺牲时,他的长女赵学芬还不到3岁。

在“七七事变”爆发78周年之际,年过八旬的赵学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这位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的女儿,生命中很多时间都用来寻找父亲,父亲的形象在寻找中越来越清晰;她对父亲的爱与崇敬,也越来越深。

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两个字:爱国!”赵学芬告诉新华社记者。

关键词:牺牲

1937年7月2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遭遇日军伏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殉国地在今天北京丰台区大红门附近。当时,那里还是一片青纱帐。

父亲牺牲时,我还不到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没什么记忆,但我对两件事情,记得特别清楚。”赵学芬说。

第一件事,是父亲给她和哥哥学武一人做了一件小军服;第二件事,是父亲牺牲后不久,她在龙泉寺看到了父亲的灵柩。

赵登禹牺牲后,遗体被就地草草掩埋,几天后,陶然亭内龙泉寺的僧人们取出将军遗体,盛殓于一上好棺材,暂厝于寺内。

父亲牺牲后,母亲有一次带着我们去龙泉寺悼念父亲,我还记得,在两张宽宽的木凳上停放着一口黑亮亮的棺材,全家人在棺材前哭成一片。”赵学芬回忆说。她记得,当时,思念父亲心切的母亲,非要打开棺材再看父亲最后一眼,但龙泉寺的方丈安慰说:赵将军没有死,他的灵柩放在龙泉寺后,大家晚上还能听见赵将军练兵的声音,他还活着。

赵学芬后来一直在努力还原父亲牺牲时的细节,她找到很多史料,也找到父亲牺牲时陪伴在旁的卫兵,“当时日本人获得汉奸提供的信息后,做了充分准备,袭击了我父亲。父亲受重伤后,告诉随员,说他不会好了,还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什么悲伤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

赵登禹的灵柩,被龙泉寺的僧人一直秘密守护九年。僧人们怕棺木朽腐,每年给棺材上漆,那棺材一直保持干净锃亮。   

1946年7月28日,就在赵登禹殉国九年后,由李宗仁、孙连仲将军代表国民政府,在北平中山公园为佟麟阁、赵登禹将军隆重举行国葬,29日,赵登禹将军灵柩由龙泉寺起灵,人们护送至卢沟桥西道铁路桥侧的山坡上安葬。当时赵家人尚流落在外,将军国葬时,一个亲属都没有。佟麟阁、赵登禹两家关系好,佟麟阁的儿子佟兵给赵登禹打幡。

赵登禹的墓地离卢沟桥仅两公里,赵学芬说:“他还在守护着卢沟桥。

关键词:长城 

在“七七事变”之前,赵登禹曾因长城抗战家喻户晓。赵学芬曾多次到访父亲曾经浴血杀敌的长城旧战场,当地老乡一听是赵将军的女儿来了,特别激动,拉着她的手说:“您父亲是大英雄!来,我带您到您父亲当年大刀砍鬼子的地方去看看!

赵学芬对父亲更丰富更深刻的记忆,来自她长大之后对父亲的寻找,“以前关于我父亲的资料很零散,家里也没什么收藏,连照片都没几张,自己听说过一些,不知是真是假,我想这样不行啊,我就下决心把父亲的资料尽可能找齐……”她身体不好,工作繁重,但一有时间就尽可能搜寻父亲的资料--走访见证历史的老人,包括父亲的旧部,走了全国多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和报库,用几年时间,系统了整理了父亲的史料。

这是父女俩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赵学芬对父亲也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理解。有时,她手抚记载着父亲往事的史料,遥想父亲的不易与努力、大义与牺牲,不由热泪盈眶。

她告诉记者,父亲赵登禹山东农家出身,从小习武,后来到陕西冯玉祥部队从军,“在一次训练时,冯玉祥听说我父亲武艺了得,令他与自己比试摔跤,结果我父亲将冯玉祥连摔三跤,冯玉祥虽然被摔倒,但很高兴,让我父亲到身边当了卫士。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西北军被改编,已经是师长的赵登禹被“”为旅长。“有人总是说我父亲亏了,但他又怎么会计较这种事呢?”赵学芬强调。

赵登禹以旅长身份参加了1933年长城抗战,一战名震天下。当时日军武器装备远胜中方,并占据制高点,中国军队仰攻,损失惨重,赵登禹遂决定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炮兵阵地摩天岭,“日军当时死伤惨重,脑袋满地滚,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脑袋就掉了。当时我父亲腿部受伤,仍亲自带队进攻,他带着两把大刀,都砍得卷了刃,日本鬼子后来一听29军大刀队就害怕,甚至专门做了铁脖套,以防被砍头……

赵学芬一直保存着两张翻拍的赵登禹在喜峰口战役期间的照片:一张是全身戎装照,左腿打着白色绷带,身左有一行小字注释“左腿受伤后,自告奋勇,由左翼潘家口夜袭敌营之赵旅长登禹”,身右有一句赵登禹的话带着引号“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另一张是半身戎装照,照片下的文字为“三十七师一百零九旅旅长新升一百三十二师师长赵登禹”,显是刚被嘉奖提拔后摄作纪念。

我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感情,看到长城,既激动,又难过。激动,是父亲当年在这里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难过,是当年他们打仗太艰难了……”赵学芬告诉记者,她有一次在长城边的特殊感觉:就像自己跟着父亲一起在打仗。

因为修水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喜峰口长城淹没于水下。赵学芬曾划船来到父亲血战过的地方,用手轻拂水面,心跳加速,热泪长流。

她说,父亲给她的启示是:“我们中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再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要低头,只要团结努力,都能克服!

关键词:爱国

在赵学芬眼中,父亲是一个传奇但又真实的人。

父亲武艺高强,他从军不久,就曾经在湖南常德赤手空拳打虎,被誉为‘当代武松’;但他对弱小的生命,又充满爱心,我在北京档案馆复印过父亲给万牲园写过的一封信,他手下的士兵抓住两只火狐狸,嚷嚷说要扒皮吃肉,我父亲说那怎么行,于是写信把火狐狸送到万牲园了。”赵学芬说。她珍藏的这封信的复印件,上面写道:“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

对强大如虎者,不畏惧;而对像火狐狸这样的弱小生命,又充满怜爱——赵学芬对父亲,充满崇敬。 

但女儿对父亲更深刻的印象,在于父亲的孝。她至今还保存着父亲遗墨,四个大字:“孝思维则”。

赵登禹是西北军中出了名的大孝子,对母亲,军务再忙,他也不忘日日嘘寒问暖。母亲生病时,他更亲自煎汤喂药。赵学芬说了这么一回事:父亲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当时堂叔叔赵登舜回乡招兵,归队迟了,奶奶希望父亲不要严罚。但父亲还是当众人面,亲手打了叔叔四十军棍,随后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让母亲打自己。

”的家风,在赵家一直传承下来。旅日作家萨苏曾经拜访赵学芬,看到赵学芬的儿子时,很动容地说:他长得太像赵将军了,很英武,眼角也是上挑。近年来,赵学芬身体不好,长年卧病,儿子儿媳精心照料,儿子退休后,更是侍奉在旁。

赵学芬和母亲,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北京,政府把赵家老宅清理好发还给他们,并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80号 ”,毛泽东亲自署名。

大学毕业后,赵学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97年在民革北京市委副秘书长职务上退休。多年来,她一直还在做一件重要的工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她给孩子们讲赵登禹将军的英勇事迹,讲来之不易的胜利。“我还欠了很多‘债’,很多学校请我去讲课,等我身体好一点了,我再去。

今天,在北京除了有“赵登禹路”外,在通州区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在丰台区还有一所“赵登禹学校”,赵登禹的山东菏泽老家,还有他的纪念馆。英雄,被永远铭记。

赵登禹当年在西北军中,生活俭朴,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财产,赵学芬说: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两个字——“爱国”。

这些年来,日本一直有人试图歪曲当年侵华历史,赵学芬特别气愤,她说自己一家就饱受日军侵华带来的痛苦:父亲战死,奶奶含冤而死,母亲悲痛过度,精神失常,作为遗腹子的妹妹,也因为从小就经历流浪生活,体弱多病……“在八年抗战期间,有无数像我们这样遭受不幸的家庭”。

赵学芬说,国家设立“9·3胜利日”和“12·1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非常好,“我们这个民族,一定要铭记历史,要让自己的国家强盛!

来源:  编辑: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