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源头迈出创新发展的镇江脚步

06.04.2016  16:09

  高校院所发布高新技术成果3700项,企业发布技术创新需求377项,“校院地企”签订6项全面合作协议、共建14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月1日,一场镇江市与宁镇扬在地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对接会隆重举行,一组富有含金量的数字开启了镇江“十三五”科技创新之路。
  去年以来,省委书记罗志军多次来镇调研指导,反复强调把“经济强”作为首要任务,抓好抓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省长石泰峰要求镇江与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接、深度合作,尽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应运而生的科技合作对接会,镇江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优势已然可见。
  “这场对接会,是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悉心谋划与推动校地合作的结果,层次高、内容实、形式新、成果丰,必将使镇江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许多与会同志发出相同感慨。
  打通科技创新的供给与需求,连接创新驱动的谋划和未来,一场具有多重含义的“对接会”背后,是一张日益清晰的创新发展“路线图”,以及正奋力迈开的镇江脚步。 
  作答新常态下科创难题
  4月1日对接会的丰硕成果,除了“校院地企”的全面合作和共建平台外,还具体而直接地体现在36个项目上。
  这36个项目中,34个为校企合作的科技项目,总科研投入超30亿元。而按照“十二五”期间该市科技创新投入1元、可收获24元的“投入产出比”,30亿元的新增科技创新投入,最终可撬动700多亿的经济产出。
  一场对接会能产生数百亿元经济效益,科技合作成效直接而深远。会上,市委书记夏锦文肯定“校院地企”思想达成了共识、工作进行了对接、感情得到了深化,只要携起手来打开“围墙”、打破“瓶颈”、打通“最后一米”,更大范围的产学研合作将展现出美好前景。市长朱晓明也称赞对接会掀开了该市与宁镇扬在地高校院所携手合作的崭新篇章。 
  然而这一切,在一年多前似乎还不可想象。市科技局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市企业与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宁镇扬6所高校合作的较大科技项目共110项,其中103项科研成果在镇转化。具体到驻镇高校,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企业的合作项目,分别仅占他们对外合作项目总数的9.9%和19.1%。
  针对校地合作不充分和成果在地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范明曾表示,相对地方对大学改革发展的关心支持,大学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还远远不够,应加大校地合作力度,更好为镇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江大、江科大的科研成果在地转化率,放到全省和全国看,其实并不落后,甚至位次还比较靠前。”市科技局局长周必松介绍,长期以来,国内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但转化率普遍较低,问题出在科研与产业“两张皮”,许多优秀科技成果“待字闺中”。这一现象,在新常态下经济发达地区尤显突出。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是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年来,创新驱动日益成为各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主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位就是创新。而创新驱动的核心又是科技创新,如何加快科技创新?“两张皮”问题无法回避。
  镇江地处苏南,坐拥科技创新的“国”字头战略机遇和若干载体,发展的动能转换显得更加迫切。因此,市委六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在对镇江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和全面部署时,皆把创新作为跃过“重要关口”的第一动力。同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镇江必须解决科技创新的“两难”问题,即怎样找到符合镇江发展的科研成果?怎样加快科研成果在镇江转化?     
  有鉴于此,周必松认为,如果把这场校地科技合作对接会放到“镇江发展怎么看、如何干”的大框架中来考量,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创新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是对新常态下解决科技创新“两难”的回答。
  谋定而动激活创新源头
  那么,什么才是科技创新“两难”的镇江答案?   
  去年4月16日,在履新镇江的第10个工作日,市委书记夏锦文赴江苏大学调研,明确提出“构建城市与大学融合发展新机制”。
  随后一周,他又调研了江苏科技大学,并参加在江苏大学举行的首期“金山论坛”。论坛聚焦的正是“创新发展”,夏锦文以“实”“新”“广”“活”为关键词,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镇江之路”作了重要讲话。 
  市委主要领导“下车伊始”,便把目光投向高校与创新,不由让人重新审视镇江及周边丰厚的高校资源,以及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关系。事实上,这种审视后来成为镇江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 
  去年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12月,省委书记罗志军来镇调研经济工作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增长新动能的重中之重,对企业来说,就是要以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升级,不断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时任代省长石泰峰调研我市时也指出,“镇江要加大与南京高校科研单位的对接力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的专业优势与镇江产业契合度高,要用好这一科技创新优势”……   
  种种迹象表明,向高校院所要符合镇江发展的科研成果,找到了解决科技创新“两难”的突破口,激活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镇江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也正是从这个起点开始更高层次地谋划。
  随后一年,这座城市不断书写与创新有关的纪录。第一次主动邀请高校优秀干部到地方任职,第一次建立与在地高校的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次率各辖市区党委主要领导赴先进地区专题学习科技创新,第一次创设创新人才发展研究院,第一次和宁镇扬在地高校院所举行科技合作对接会……     
  此外,镇江还专门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奖,明确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中,安排10%用于宁镇扬在地高校和镇江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创新;推出“金山英才”计划,提倡依托高校院所延揽集聚创新人才。下一步,还将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更大范围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更好地推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这应当作为镇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和战略支点。深化校院地企合作,其实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步发力,激活创新源头、实现有效对接。”市委书记夏锦文说,这种对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四个对接”,即: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迈开“十三五”创新脚步
  今年一季度,在市科技部门组织安排下,镇江企业组团赴宁镇扬高校院所,展开合作项目的前期对接。方向很明确,镇江的主导与新兴产业对接相关高校院所的重点和优势学科。
  短短数月,全市2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宁镇扬50多所在地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并初步形成50多个合作项目,此次有34个签约落地。
  从供给需求的对接,到形成科技合作项目,再到项目落地并产业化,镇江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答案在此次对接会上或许就能找到。当天,14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揭(授)牌,它们将成为科技创新成果在镇江生成和转化的新载体。
  一年多来,搭平台、建载体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工作,在我市全面展开,成绩斐然。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40%……重视平台载体建设,意在培育科技种子一落下就能发芽开花的创新沃土。
  今年,按照市委“创新转型提速年”部署要求,我市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安排资金链,科技创新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创新引擎不断释放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路线图”日益清晰,创新驱动“成绩单”纷至沓来。2015年镇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6%,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60.5%。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1家,比上年增加23.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4.1%,约是全省平均增幅的10倍。开局“十三五”,镇江已经迈出创新发展的坚实脚步。

来源:镇江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