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区漆桥镇“水美”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内涵

18.01.2016  12:05
        “水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高淳漆桥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为先的建设理念,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河道轮浚、农田水利连片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长效管护落实等有机结合,去年成功创建省“水美乡镇”,南者、马家两个自然村被评为省“水美乡村”。其中,南者村已是第二次获评省级水美乡村。
        根据《江苏省水美乡村考核评分细则(试行)》规定,水美村庄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为此,漆桥镇针对各村不同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特点、水文化底蕴和水景观特色,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水美乡村”创建,为全镇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交汇点记者张旭通讯员春萱
        “水塘清理了,还铺上草坪、修了路灯,看着心里真舒畅”。来到双游村南者自然村,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村民对村庄环境打心眼里的认可。站在村口远眺,前后水塘环绕着清一色洁白的房屋,水泥路面纵横延伸,几乎一尘不染,让人不禁赞叹:南者村这个“水美乡村”的美誉的确名副其实!
        南者村地处国际慢城的走廊入口,老垭路穿村而过,几年来,经过大刀阔斧的环境整治,已经成为全区响当当的“美丽乡村”。2013年南者村便已被评为省级水美乡村,2014年水美乡村建设再发力,根据总体规划,在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基础上,配备环保监督员1名、保洁员3名、垃圾车2辆,并自筹资金20万多元建设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站,真正做到卫生全天候保洁、设施全天候运转、村民全天候监督。
        水美乡村的前期建设主要靠政府,但后期的成果维护主要靠村民。南者村的不少河塘边都设有村民公约牌,上面明确了对水质保护的要求。“这些内容不是我们强制要求的,而是村民自发形成的公约。”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水塘变深了,水变清了,岸边还建了休闲场所,村子就像个公园。”村民诸德胜笑着说,现在走在村子里,看到地上有垃圾,自己都会弯下腰捡起来,这样的好环境当然得珍惜啊!
        南者村的创建成效也不断激励着其他村子加快打造“水美”特色。步入和平村马家自然村,跃入眼帘的是池塘边垂柳依依,红叶石楠、金边黄叶与时下开得正艳的金花相映成趣,粉墙黛瓦倒映在似镜的清波,更添一份闲情逸致。水塘边是新修建的村民活动广场,里面健身器材齐全,绿植茂盛,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休闲锻炼。村民告诉记者,这个水塘夏天还有荷花开放,大伙都喜欢来这儿乘凉。不过,谁也想不到,就在几年前,这个水塘还是垃圾漂浮、淤泥沉积。
        马家村共有水域面积近50亩,占据全村面积的三分之一。水域广阔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妥当容易出亮点,但治理难度也相当大。“这处位于村口的当家塘,有十多亩面积,这样的塘口全村有五六处。”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晓介绍,几年前,由于环卫设施和卫生保洁措施不到位,淤泥沉积和漂浮垃圾十分常见。为改变这一状况,去年对全村所有塘口进行了整体清淤,并打造了木桩护坡。同时,聘用2名保洁员专职管理水环境,定时打捞漂浮物,使村庄河塘保持洁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漆桥镇环境整治的重点村域,马家村依托水域广阔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和尝试,正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水美乡村”。两年前,南者村从浙江引进了一种能够清洁水质的水生植物“水葫芦”,于是,马家村学习南者村的先进经验并引进了这一植物,在各个塘口种植,时间一长,河塘水质真的更加清澈了。说起村里的水环境,84岁的村民陈华胜赞不绝口:“这儿的水很干净。现在,我家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到河边。
        江南水乡因水而得名,因水而更有生命力。如今,漫步在漆桥农村,水岸、垂柳、飞鸟、农家院,尽显江南水乡的风光。“获评省‘水美乡镇’和2个省‘水美乡村’,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是很大的鼓励。”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漆桥将继续加大水美乡村创建力度,结合龙墩湖园区建设、漆桥老街旅游开发、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注重突出亮点,实行长效管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真正让群众享受碧水蓝天的美景。
作者: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