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航道启用 南通可望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这意味着长江干线入海口至南通段深水航道可满足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全潮,5万吨级散货船、油船乘潮双向通航以及10万吨级及以上的海轮减载乘潮通航的要求。南通发展迎来新机遇,但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有新对策。
机遇:南通港可建国际运输网络
其实,自去年7月9日起,一期工程便已投入试运行。数据显示,太仓至南通段的进江海轮实载率大幅提高,进出南通港的5万吨级以上船舶也随之大量增加,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期工程试运行一年多来,进出南通港的5万吨级以上船舶超过2000艘次,15万吨级散货船的实载量从原来的7.7万吨提高到9.2万吨,进港船舶节省燃油8万余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24万吨左右。
我市港口专家、高级工程师倪松表示,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的建成,为我市港口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为南通港构建向亚欧地区的国际运输网络,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带来了机遇,也为我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高正荣看来,长江是贯通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水运主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新举措。
长江水运具有占地少、耗能低、污染小、运量大等特点,发展长江水运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南通市地处长江下游,沿江岸线长,全面提升南通沿江岸线的通达能力,必将成为全市沿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挑战:独特优势可能会被削弱
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在给我市带来机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挑战。
倪松指出,根据工期安排,2020年,12.5米深水航道进一步延伸到南京,到时5万吨级油轮可直接停靠泰州、镇江、南京等港口,从而我市港口作为江海转运的枢纽港的独特优势将会削弱,导致一些港口集聚型的产业向要素成本更加低廉的上游地区转移。
高正荣认为,南通作为滨江临海城市,沿江、沿海开发是南通经济两大引擎,12.5米深水航道完成后,沿江的通过能力和丰富的深水资源将使沿江的开发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更强的优势,这将使作为南通经济另一翅膀的沿海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加强沿海、沿江联动,协同发展尤为重要,继续提升沿海经济的竞争力迫在眉睫,保持经济发展的优势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对策:大力打造现代国际港口
面对机遇和挑战,专家们认为,“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最关键的时期,为应对枢纽港地位被稀释的不利影响,我市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倪松认为,大桥建设将方便长江两岸之间的交通,但对海轮进出长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苏通长江大桥是长江最下游的桥梁,我市应在苏通长江大桥下游大力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将通海港区打造成沿江现代化核心港区,为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物流园区提供配套,这是上游地区没有的优势,我市应努力放大这一优势。同时,应利用我市沿江江面宽阔,水深良好的独特优势,尽快转型升级,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
此外,倪松表示,我市要进一步提升南通港的带动能力,推进物流型港口建设。在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成之前,利用沿江临江物流园区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大宗交易市场、期货交割库等载体建设,尽快吸引流通加工、商贸交易、配载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物流增值服务集聚,在我市培育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济、航运法律、航运信息等一系列高端服务行业,使我市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召彪则提出,面对机遇和挑战,南通市既要积极利用好深水航道,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和合作,又亟须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以应对枢纽港地位可能被稀释的不利影响。为此,应着重考虑加快沿海深水港口建设,充分挖掘长江北支航道的潜力,大力提升南通市在海进江货物转运中的地位,大幅度降低航运成本,拓展航运远洋作业范围,提高航运辐射影响力,确保在沿江各市航运协作中占据龙头地位。同时,应着力发挥南通的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与其他城市的协调合作发展机制。
原标题:深水航道启用南通可望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