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法院:无声的公正 法律的柔情

22.05.2015  12:50
       

     “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即使是聋哑人也应该听到'法律的声音'!”,看着当事人渐行远去的背影,彭德宝法官掷地有声地说。

  5月21日的淮阴区法院第七审判法庭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特殊的庭审,少年庭法官彭德宝邀请淮阴区聋哑学校副校长吴林陶进行现场同步翻译,整个庭审有序、紧凑、顺畅,充分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这是一起由离婚带来的抚养权纠纷,原告洪女士是聋哑人,她与被告徐先生一儿一女的抚养权问题,成为本案争议的焦点。刚接手该案时,彭法官就考虑到原告是聋哑人的实际,“语言”不通是个障碍,必须让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得以表达。详细的阅卷、调查走访,在充分的庭前准备后,邀请聋哑学校的专业老师担任翻译。

  每说一句话,停顿、翻译、再反馈,洪女士用目光、手势进行着沟通,她认真地注视法官,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虽然缓慢吃力,但丝毫不影响庭审流程的展开。开始时,双方分歧较大意见不一,男方主张一儿一女均归自己抚养;女方则主张女儿的抚养权,但两个小孩均年满十岁,有了常识判断和基本思维,他们均渴望与父亲一起生活。

  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考虑到双方的情感和经济实际,彭法官提出了可行的调解方案:两个孩子由父亲抚养,因女方无固定收入来源,男方不要求女方负担抚养费,母亲可行使探视权,每月第二个周六,女方将孩子接回家,周日下午送回。该方案得到了原被告的认同,经过近3个小时的调解,达成了一致意见。

  不快的婚姻好聚好散,一双儿女的命运和未来,深深牵动着少年庭法官彭德宝的心,手语老师的全程协助,克服了庭审中语言交流的障碍,保障了聋哑母亲的意思表示准确反馈,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场“无声”的庭审,诠释着法律正义和柔情,为淮阴法院的好法官默默点个赞!(  )
 

      作者单位: 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