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江浦区委书记解读中心城区建设

03.09.2020  16:03

        新华网南京9月3日电(虞启忠)“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不是靠喊出来的,更不是自封出来的,而是要脚踏实地干出来的!”9月2日下午,淮安市清江浦区委书记朱海波等领导走进淮安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围绕“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进行主题发布和解读,打响了淮安县区“一把手”系列主题发布“第一枪”。

        据悉,日前举行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淮安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广大群众也迫切需要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发言人”和“第一解读人”,主动发声,及时传递有效信息。为此,淮安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主题发布,邀请县区委书记、园区党工委书记走进市级发布平台,结合各地实际,向媒体专题介绍应对疫情挑战、推动经济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的决策举措和进展成效,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推动如期高质量实现全年奋斗目标。

        “做精北部主城、做强南部新城、做优活力港城。”9月2日首场发布会上,清江浦区委书记朱海波重点围绕如何建好“三个城”,加快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进行了解读。

        朱海波介绍,清江浦既是一座富有韵味的“水城”,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充满希望的“新城”。

        得益于漕运,清江浦“出道即居C位”,明清鼎盛时期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淮盐集散、漕粮储运、榷关征税、漕船制造“六大中心”于一体,历来就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就是当年历史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2016年10月,原清河、清浦两区合并成立清江浦区,开启了中心城区的崭新篇章。

        “我们承载了全市集聚度最高、年龄结构最优、知识层次最好的人口,汇聚了全市最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承担了全市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重任,上半年,我们以全市2.47%的土地、14.5%的服务人口,贡献了全市15%的GDP、11%的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6%的规上固定资产投资、33.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朱海波说。

        朱海波说,大运河以北区域,属于淮安的老城区,既是淮安这座城市的“缩影”,也承载着淮安百姓对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记忆。经过多年发展,主城的产业形态、功能布局、服务配套等都相对完善,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相对应的城市开发强度也趋于饱和。做精北部主城,必须树立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用“绣花”的功夫,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系统打好树“”、绘“”、提“”的“组合拳”,努力建设现代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气息交融的精致美丽主城,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大运河以南区域,是淮安市委市政府实施“东扩南联”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功能拓展区,具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南部新城地处宁淮高速、徐宿淮盐高速交汇处,紧邻淮河入海水道,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还肩负着承接北部主城功能疏导、产业转移、资源辐射的重任。做强新城,要把南部新城建设放到全市“东扩南联”发展大格局中统筹思考,与东部高铁新城建设相互策应呼应,加快打造支撑淮安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极”“关键一翼”。具体来说,既立足当前做好产业导入、项目带动等“填白”工作,以及勾画城市天际线、优化提升城市家具形象等“着色”工作,又着眼长远做好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等“留白”工作,前瞻性布局建设一批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做强南部新城功能内核,提升对人口、产业等要素的集聚力承载力。

        朱海波说,做优港城,是因为清江浦拥有“五水环绕”“两河穿城”的独特优势,航运资源丰富。其中黄码港,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上达淮河、下通黄海,是名副其实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水上立交”,具有打造内河航运中心的独特优势。建好黄码港,打造临港新城,对于清江浦来说,既是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之需,也是落实全市枢纽新城建设部署的必担之责。目前,清江浦区正全力推进黄码港建设,计划新建2000吨级散货泊位7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6个、1000吨级杂货泊位12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4个,共计29个装卸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超1600万吨,打造集装卸、中转、仓储、配送、集装箱增值服务等为一体的内河航运枢纽。同时着眼长远,依托黄码港的建设,按照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思路,强化协同联动,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链、服务配套链,加快打造具有产业支撑力、要素承载力、发展带动力的活力港城,为淮安枢纽新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专题发布会现场,清江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玉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爱超向大家介绍清江浦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了产业优化、营商服务等方面问题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