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土地流转激发“三农”活力
14.08.2015 13:48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计划经济时代的分田到户,曾让许许多多农民翻身致富,他们靠勤劳和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家里有头十亩地,每年剔除人工、种子、肥料、机械等成本,实际种植所赚并不多。”纪德松说,现在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不愿回家种地,老人在家种地力不从心,他所在的村组300多亩地全部流转给大户种植,并且签订了三年的流转合同。
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淮安市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使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达277.8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总面积484万亩的57.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542.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710万亩的76.4%;累计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5万个。
早在2012年金湖县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据金湖县委农工部同志介绍,现在该县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已全部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实行“组收集、村上报、镇发布、县监督”工作机制。全县10个乡镇全面建成了融农村集体土地信息发布、流转交易、合同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与省、县级农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相对接,实现省、县、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便捷性和流转效率。目前该县累计流转土地39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89%,流转率最高的镇达95.3%。
“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民的劳作方式,推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既解决了镇工业集中区的用工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原银集镇相关负责人说,去年该镇流出土地的农户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后获得的收益,户均增收1万多元,全镇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人平增收2500元。”
同时,土地流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有实力的经营户开展以烘干、农机作业等一体化服务为纽带的集聚区建设,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同类型主体抱团发展的态势。“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2870万亩,稻麦两季秸秆全部还田,农作物耕种全程机械化操作,成为全县机械化种植的一大亮点。”金湖县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勤说,合作社有会员153人,拥有各类农机具近百台套,去年合作社又投资340万元添置粮食烘干机10台,实现收入1500多万元、利润300多万元,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示范社,长期用工约10人,季节性用工150多人。在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社员张太林成立了麦稻种植家庭农场,目前已实现流转土地1500亩,去年实现纯收入近百万元,今年有望实现盈利200万元。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随之提高。据了解,以前银涂镇农业种植品种一直以稻麦为主,前年红湖大棚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亩,种植蔬菜,销往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亩比以前增加效益2000多元。
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后,基层生产代办收费等工作化散为整,减少了村干部工作量,使之腾出精力更多投向为农服务、发展集体经济上。银涂镇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刘坝村党总支书记邹修桂说,过去抗旱排涝、农业保险等费用都由村干部一家一户地收取,现在这些费用都是大户主动来交,田间“内三沟”的清理、疏通工作全由大户自己处理。“就说秸秆禁烧,以前是要一家一户地做工作,现在找一个大户就解决问题了,”邹修桂说。红湖村土地流转后,村干部集中精力创办村创业点,新建标准化厂房5400多平方米,引进企业两家,吸引当地剩余劳动力150多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0多万元。
作者:张小燕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4.08.2015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