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环保真情化解舆情 闪电式执法成常态
1月8日22∶45,海门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在5分钟内赶到城区丝绸路查处群众异味投诉;23∶26,又在10分钟内赶到青龙港查处异味投诉。群众对海门环保闪电式执法表示满意和敬意。
“近年来,海门环保面对群众投诉坚持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调处,第一时间回复,第一时间回访。”海门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钱向东说:“尤其是在2015年‘11.3突发环境舆情’以后,闪电式执法已成为海门环境执法常态。”
快速启动舆情应对机制
2015年,11月3日凌晨1∶04~20∶30,海门市环保局12369热线和12345热线接到投诉369起。网友不断吐槽环境质量,质疑海门环保,发帖的、转帖的、跟帖的有近2000人,网友关注数超过6万次。
海门市环保局积极信息公开,持续发力,与市民的沟通、与网友的互动、与部门的配合。海门市环保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监测,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有效地引导舆论的走向,避免舆情的迅速扩散。
海门市环保局启动环境网络应急机制,环保网评员及时与12345政府热线以及公安局、安监局、宣传部等机关部门的网络信息员对接联系,及时与网友互动。对网友在网络上提供的异味线索,只要有大致区域或模糊厂名,应急人员都立即去现场查找;市民打电话投诉,信访值班人员不管被怎样地责骂,总是心平气和耐心沟通,尽量平息投诉人的怒气和怨气;现场排查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与投诉人一起查询异味来源。
同时,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召开新闻发布会,增强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积极回应媒体疑问,扩大环保部门在事件面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借助媒体影响力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海门环保局官方网站、海门环保工作微信群、QQ工作群、网站等平台,依据事实进行正面宣传引导,网上网下线上线下齐发力,人与人口口相传,面对面沟通解释,及时播报频发信息,实时告诉民众城区异味查处工作进展,实时通报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加强舆情处理后监管
在舆情初步平息后,海门市环保局持续发力,一是加强监督管理,落实24小时不间断异味巡查制度,只要是涉及城区异味的投诉,全部立即到现场查询,与投诉人见面,征询意见和建议;二是对城区产生异味的企业实施专项集中整治,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处罚,对环境问题依法严追查督办。
海门市环保局还邀请南通市环保局、新闻媒体、环保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执法监督,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海门市环保局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尽职尽责的作风、诚心诚意的沟通,赢得了媒体和网络的信任、赢得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健全完善预警应急机制
环境突发问题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但是,很多环境网络舆情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网上滋生和爆发的,等到了上班时间,热点已经在网上充分传播和发酵。
2016年,海门环保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环保舆情预警应急机制。一是启动环境信访应急值班,环境监察人员、监测人员24小时轮流在局值班室在岗在位值班。从2016年1月1日起海门市环保局进一步畅通环境信访和环境应急信息渠道,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和效率。二是健全构建应急处置机制,坚持重大环境事件处理、新闻应急与舆论引导与同步推进,处置事件时要实行“双处置(事件处置、舆论处置)”和“双进入(事件处置小组和新闻中心同时进入)”,确保环保部门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能引导有序,处置得体。三是健全舆情预警机制。海门市环保局完善环保网络监督员队伍,安排专人监控舆情,把责任落实到人,动态监控,对环保重大舆情和热点问题、事件的性质、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深入研判,明确事件发展的阶段和状态。
( 林洪 江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