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银:听、闻、摸就能诊断机器故障
他从一个机械制造的中专生,从零开始自学维修和设计,练就了靠听、闻、摸就能诊断机器故障的绝活,修得了荷兰进口的设备,也造得了市值上百万元的机器。
工匠名片
姓名:张海银
年龄:42岁
岗位:帝斯曼江山制药(江苏)有限公司维修部重点组设备组组长
匠人之语:没有天生的精通,只是重复摸索出经验。
“书呆子”操作工
初入江山制药时,从无锡机械制造学校刚毕业的张海银,进入了动力车间。跃跃欲试的年轻小伙,日复一日地面对冷冻机、空压机等动力设备,学了四年的机械知识,到这里只需要每天做好岗位操作员,看机器参数和性能变化,别无其他用处。
工作简单枯燥,他始终没有让自己麻木。不仅跟着老师傅研究机械结构和原理,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还默默记录下设备在不同情况下会出现的参数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被很多人笑称为“书呆子”。
四年后,一场企业内聘激起了他内心的波澜。当时,十多人一起竞争进口设备维修中心的一个权威岗位,历经笔试和技能考核,他曾经学习的机械运转原理、钳工操作都派上了用场,顺利转型成为一名维修人员。
练就绝活专啃硬骨头
要在核心岗位当好差,不是件容易事。张海银深知自己最缺乏的是经验。每次有故障报修,不管是不是他当班,他都不放弃机会,到现场第一件事就是看参数,触摸感受机器的温度,闻一闻机器散发出的异味,听听有没有奇怪的声响……几年下来,他练就了一个绝活,到故障机器旁听、闻、摸,就能大概判断故障问题出在哪儿。
2004年,公司引进了第一套荷兰产连续离子交换设备,刚刚安装好还没投产时,就经常不定时出现故障,所有人都毫无头绪。张海银翻阅资料,终于找到了多杆机构重复定位与欠定位的原理,根据设备他还量身制作了一个专用测量工具,借助一个小小的中心阀,通过孔最大包容原理,将5点确定一个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公差范围内,解决了故障。
美国产的KTM离心机是公司引进的首批进口设备之一,在公司的建立初期立下汗马功劳。多年使用后,液压马达与液压泵效率下降,有时速度无法达到转速需求。他利用钳工研磨技术解体分析,精研磨系统内的配油盘、回程盘等部件,又对部分速度控制液压伺服部分进行精确调零,修复坏损部件,使速度控制系统恢复如初。
2012年春夏之交,公司刚刚接下一笔国外大单,并为这笔单子定制了一条生产线,限期一个月交货。就在一切就绪投产时,一台需要24小时运转的旋转交换设备突然坏了,这台设备每天产能是生产40吨维C粉末,这样一来严重降低了效率。他和组内10多名同事,花了两天半时间,总算研究出问题出在了转盘上,他们又连续奋战了40多个小时,将直径2.5米的转盘拆开,更换了200多个弹珠,总算把这个庞然大物修复投用。
自制设备的“省钱能手”
2013年,张海银负责主持开发安装一套气流输送设备,克服输送物料粘性大、含水率高的特点。经过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项目实现了自动化、批量输送,论文《消除K产品气流输送异常中断》在江苏省医药行业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会荣获优秀奖,《一种用于负压气力输送的星型卸料器》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套设备的自行开发设计,为公司节约60多万元的进口设备引进费用。
除了自助研发设备,他在改造和维修设备中,也为公司处处节约成本。2012年,他梳理了公司氮气供应系统,理清了公司氮气负荷与供给的关系,将两套独立的氮气系统进行合并,每年可为公司节约18万元的运行成本。
这个“泰州市技术能手”和泰州市“金牌工人”,在日积月累的修修改改中,获得了数个国家专利,发表了多篇论文,俨然成为了维修界的“学霸”。(全媒体记者张金玲 特约记者秦洁 孙俊 唐海燕 摄影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