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开发区前10月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0.1%
中国江苏网11月26日讯 一份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开票销售同比猛增20.1%。有经济专家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趋紧的环境下,工业经济仍能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实属难得。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内驱动力,抓住科技创新,就给经济发展增添了持久的生命力、爆发力,促进产业、资本、人才等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海安县委常委、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周宗泉告诉记者,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新型工业化基地这一定位,海安开发区着眼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当有所为,无愧国家级开发区这块金字招牌。
在海安开发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产学研”这一“高大上”平台,广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对子,培育产业优势,提升竞争力,实现“撑杆跳”,演绎了创新发展的传奇。
康德蛋业有限公司原只是一家从事蛋鸡养殖、蛋粉加工的小厂。自从与食品加工研究见长的江南大学对接上,相继开发出蛋液、冰蛋、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以及专供航空公司的荷包蛋、白煮蛋,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全国同行中产业链最全的单体巨人。通润汽车零部件公司千斤顶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从去年起,该公司与常熟理工学院联手展开航空材料太空铝替代铸铁技术攻关,其性能、加工工艺均通过汽车千斤顶检测标准和检测试验,重量不足原有铸铁千斤顶的三分之一,目前该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
为鼓励企业创新,营造“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浓厚创新氛围,海安开发区专门出台政策,通过设立设备投入奖、科技创新奖、人才引进奖等途径,引导企业在创新发展上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极大地激活企业创新因子。“不找最好的大学,只找最适合的大学”,已成为众多海安企业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借力发力最常见的常态化策略。
据统计,目前全区有100多家企业与全国数十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了紧密的产学研联盟,拥有15个省和国家级研发平台。引进4名“千人计划”专家。今年1-10月,全区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入6.58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两位数;41个产学研项目全部结题,仅此可为企业创造效益达数十亿元,涌现出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小巨人”。
走马海安开发区不难发现,身边不少传统企业纷纷“鸟枪换炮”,特别在装备制造、纺织、电梯等行业中的危险岗位、劳动强度大的工序,掀起一股生产线改造升级之风,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先进的半自动、全自动流水线。“机器换人”,成为企业喊得最响的口号、也最能体现立竿见影的有效手段。
从一家机械老厂变身而来的光伏新秀福克斯集团,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用工约50人,自从引入机器人后,每条生产线降到了2人,单焊、串焊、承压等工序全部实现由机器人完成。“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节约了人力成本,方便了企业管理,还使焊接不良品率控制在1%。以内,比人工提高了2倍。”公司副总经理崔雷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每人每年工资4万元计算,引进的10台机器人就省了500多用工,直接节约人力成本达2000余万元,两年多时间就可收回投资。
伴随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之研发、服务的机器人产业也悄然兴起。在海安开发区软件科技园,有两家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于今年1月和9月创办的机器人研究院。两家研究院围绕海安当地企业需求,一方面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一方面在机器人单元及产线、经济型弧焊机器人、机器人控制器、焊接机器人、码垛搬运机器人、夹打机器人等形成产业化。
在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记者看到,尽管研究院成立只有半年多,但已经取得57个发明专利,其研发的经济型弧焊机器人,速度为原机器人的2倍,并已经与当地的慧宁焊割、兴华胶带、西蒙电气、爱登堡电梯、威仕重工等企业在智能化生产装备上签订了合同。据了解,目前已有6家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及机器人驱控一体化装置的企业入驻软件园,还有4家已达成落户意向。
“这是一个有着几百亿的大市场。”海安软件科技园管理中心主任袁海秋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加大引进国内机器人知名企业,发挥龙头引领、研发的作用,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将海安打造成国家级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基地。
10月中旬,李克强总理访问意大利期间,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部长桂迪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中意合作生态园,成为全国7个合作生态园中唯一落户县级城市的国家级园区。业内人士评论,走在世界先进前列的意大利的丝纺设备、家具创意设计、机器人研究等,与海安开发区内的丝绸、家具、精密制造等行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契合度,双方合作有助于助推海安当地相关产业提档升级,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必将成为海安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已进入拼功能、拼平台的新阶段,开发区在要素支持上推进产业高端发展。”海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荣贵表示,政府将从土地、人才、金融、功能建设等方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做好引领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投资环境,引领企业在高端发展平台实现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丁亚鹏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