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诞生地 叫响“红色名片”

01.08.2017  14:45

        临近“八一”,坐落在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反分裂国家法》倡导者、泰州籍著名爱国侨领单声。88岁高龄的单老告诉大家,在国外介绍自己时,他都会说,“我是泰州人,泰州是中国海军诞生的地方”。

        远远望去,海军纪念馆外形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军舰。进入正厅,一座巨幅仿铜雕塑映入眼帘,一艘艘舰船穿行在滔滔巨浪中,反映的是渡江战役的场景。雕塑左侧是一条感应通道和4D动感影院,穿行其中,仿佛置身浩瀚的海洋,体验到海上颠簸、破浪前进的感觉。

        “过去单位组织、旅行社组团来的多,现在场馆免费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游客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宗梅告诉记者,“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是泰州、高港引以为豪的名片。馆里,大量史料、模型、影像资料记录了从清末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所培养海军造船人才的福建船政学堂,到新中国人民海军建立后的不断发展壮大,这100多年中国海军的历史轨迹。

        “镇馆之宝”是一艘参加过渡江战役的木船。老照片定格了渡江战役中的一个画面:江面上,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用力在划桨。“她就是支前模范颜红英,当时一颗炮弹在船的不远处爆炸,弹片擦破了她的脸颊,满脸是血,可她不管不顾,还是拼命地划,一心只想让船驶得再快些,好尽快将战士们送过长江去。”讲解员蒋慧说。随军记者用相机抓拍下这一历史瞬间,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题,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老家宝应的颜红英,如今生活在吴江。

        在一件展品前,蒋慧特地停了下来。“这是中央军委1989年2月作出的《关于海军成立日期》批复,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出生证明’。”蒋慧说。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有13个人,除了张爱萍等首长之外,还有炊事员、马夫等。

        和“出生证明”相呼应的,是张爱萍等5人宣布组建人民海军时的蜡像,按1:1比例设计,长桌上铺着绿桌布,放着搪瓷杯。“当时,白马庙是一个自然村庄,距长江不远,又是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好,交通便利,树木较多,便于隐蔽,加上大地主庄园房屋就有300多间,因此三野首长决定在白马庙以一幢旧式两层小楼作为作战指挥部,指挥渡江作战。”蒋慧说,白马这个小地方从此成名。

        旧式两层小楼还在,临近海军纪念馆。楼下陈列着粟裕、张震、张爱萍的卧室兼办公室。围墙上,“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很醒目。在整个渡江战役中,泰州地区筹粮近3500万公斤,动员民力近59万人、船舶11万余只,其中有23名烈士的鲜血洒在白马这片热土上。

        “高港是人民海军诞生地,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毫无保留地拥护和支持,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高港区委书记顾萍说。该区坚持传承与创新、挖掘与培育相结合,推动红色旅游“南北联动”,打造海军诞生地原址、纪念馆和文化公园“三位一体”的海军文化展示平台。最近正积极与央企开展合作,依托人民海军诞生地这一独特资源,在核心港区打造军港小镇。

        行走在白马镇大街上,将军桥、海军小学等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名称,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海军路上的创业富民基地,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帅春燕正在创作渡江战役系列雕艺作品。“雕艺作品有很多,海军诞生地题材最受游客喜欢。”由他“挂帅”授课的培训班再次开学,几十名职高生成为学员。原来,白马正在做强雕艺特色。首批45名学员学习了102天,不少人在基地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白马曾经是泰州30个经济薄弱乡镇之一,如今频频成为文化产业集团投资的热点区域。海军文化博览园、国防园、军体娱乐园等项目落户,既有中国海军与世界海军发展的文化长廊,也有军事体验。”白马镇党委书记马才本说。白马腾飞得益于白马的无形资产,渡江指挥地、海军诞生地的金字招牌推动了招商引资。近几年来,该镇抢抓泰州中心城市南扩的机遇,跳出过去传统农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路径,依托海军诞生地、雕艺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积极向文化旅游业转型,真正打响海军诞生地这张旅游名片。(赵晓勇 邵釜明 徐华)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