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军: 37载,求“锁”不止
图为工作中的沈卫军。盛义摄
工匠名片
姓名:沈卫军
性别:男
年龄:55岁
职务:江苏旭顺东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质量副总经理
推荐理由:国内汽配行业专家,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车身附件分技术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先后参加了多项车身附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审定工作,为靖江汽车锁的发展作出贡献。
曾获荣誉:靖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匠人之语:业精于勤,荒于嬉。
沈卫军是一名“制锁匠”,也是一名“开锁匠”,只不过他面对的“锁”是汽车锁。
1983年,沈卫军高中毕业,通过考试入厂,被分配到车间当了一名车工。1984年,沈卫军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次转机。为了助推靖江机械制造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靖江科技部门与原上海机械学院合作,开设机械制造速成班,学制1年。因为平时工作认真,沈卫军获得了一个学习名额,而全厂只有两个名额。
在上海学习期间,沈卫军接触到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力学等课程,拓展了知识面。白天上课,晚上复习。因为来回不便,他只在过春节的时候回了一次靖江。从上海学成归来后,沈卫军被厂里提拔为技术科长,负责产品的设计及成品试验等工作。不过,沈卫军总感觉没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
3年后,沈卫军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期,轿车国产化的步伐加快,对零部件国产化同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沈卫军所在的单位,想为桑塔纳轿车配套生产门锁,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热处理。当时,厂里用的是老式的井式气体渗碳炉,控温精度差。设备不行,只有人多吃点苦。沈卫军沉到车间,干起了“看炉子”的活,详细记录炉内温度、压力、渗碳时间等参数,思考改善工艺。每天,他在车间蹲守的时间都达到16个小时,甚至能做到只看排气孔的火苗就知道炉内碳势。有时候,他刚到食堂端起饭盆,又赶紧放下跑回车间查看炉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卫军最终成功了。打铁趁热,在沈卫军的论证和主持下,厂里引进了更新式的生产、检验、试验设备,并完成各项参数的制订,产品也更为精细,完全达到了上海大众的要求。两年时间,产品高质量配套桑塔纳轿车,叫响了靖江汽车锁品牌,也让汽车锁成为了靖江汽配行业的第一张名片。
和桑塔纳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原先,桑塔纳实车车锁10万次耐久试验,需要人工开闭合10万次,费时费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沈卫军利用知识储备,成功设计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气动整车门锁耐久试验台。
沈卫军爱挑战新鲜事物,越是有难度,他越有干劲。汽车门锁棘轮、棘爪在车门开关时起锁紧/打开作用。该零件为冲压件,要求尺寸精度在±0.01mm内,冲裁面为全光亮带,表面粗糙度优于Ra1.6,同时直线段塌角≤料厚的10%,圆角≤料厚的20%。该技术当时只有国外公司拥有,国内也只有军工单位掌握。沈卫军在无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尝试设计模具。首次试样后,粗糙度、塌角都达不到要求。沈卫军没有气馁,他跑到北京机械研究所求教专家,又跑到上海材料研究所找新材料,回来之后继续试,花了1年时间,通过设计压边圈,解决了塌角问题;通过对被冲材料进行退火、完全退火、球化退火等几种退火工艺进行精冲对比,筛选出球化退火工艺,使表面粗糙度达到了进口件要求,掌握了冲压件精冲技术,并在靖江同行业首开精冲技术先河。
传统汽车门锁锁扣是冷铆接,有镦柱面开裂的风险,且铆接电镀后有电镀液渗出。沈卫军得到热铆接的进口件样品后仔细分析,先后画了30多张材料变形图,动态分析材料在受压时的流动变形,得出原理图,并根据原理图设计模具,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锁扣热铆产品。后来,沈卫军从汽车行业协会了解,这种工艺当时在国内属首创。
汽车不断更新换代,汽车锁也必须推陈出新。然而一款产品从设计到最终的成型交付,需要大量投入,因此产品的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对市场的走向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还需兼顾现阶段客户的需求。沈卫军参与设计的平台化集成智能锁,在产品设计的理念中引入“搭积木”思维,赋予一款产品功能增减的空间,客户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动开门、自动关门、应急逃生、自动报警等多种功能,融入“用户体验”“私人订制”理念,实现了一款产品配套多款车型的目标,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新车型锁研发周期。
从业37年,沈卫军造的汽车锁不计其数,从机械锁、简易中控锁到高端智能中控锁、平台化集成智能锁再到车门开闭系统和车联网无钥匙进入系统;配套的车辆不计其数,有卡车、轿车、客车……沈卫军求“锁”的脚步不曾停歇,也见证了靖江汽车锁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