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骞北师大开讲 点评王蒙莫言王朔等名家

30.10.2015  17:31

  汪兆骞在北师大讲座上。摄影暴英霞

  近日,著名编辑汪兆骞携新书《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讲座,向北师大学子讲述了自己编辑生涯中与王蒙、莫言等作家的交往及对诺贝尔文学奖等的看法。

  汪兆骞1979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编辑、编审,《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在工作中,他编辑了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并与他们结为好友。

   王蒙笔下的知识分子最龌龊

  王蒙曾是汪兆骞的老师,后来两人又是作者与编辑的关系,王蒙代表作“季节”系列作品,是汪兆骞所编。汪兆骞认为,王蒙是中国最有智慧的作家,他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心灵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悲怆的那段经历。

  汪兆骞另一本新作《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也已出版,他对比王蒙笔下的知识分子,说:“他的作品写的是最龌龊的知识分子,而我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光彩的华彩乐章。民国知识分子代表了中国仕的传统,但王蒙笔下的知识分子是非常肮脏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除了整人就是被整,只有这两种命运。”

  但他认为,王蒙这样写,有他的道理,他真实呈现了在特殊意识形态、特殊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堕落,知识分子的变异,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失去作为文化人的自尊。他告诉学子:“读王蒙的作品,一定要当做非虚构的作品来看。”

   白俄罗斯女作家获诺奖实质名归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这引起很大争议,不少人认为她的获奖,政治因素很大。汪兆骞则批评了这种说法,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完全是应该的,“她把真相血淋淋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看到一场非正义的阿富汗战争,看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她以个人身份对抗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谁能做得到?”

  汪兆骞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最具有创建,最具有独特眼光,最公平最真实的文学奖项。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萨特、索尔仁尼琴等作家不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大师,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贡献就在于发现了这些大师,肯定了他们的创作成就。历史检验,诺贝尔文学奖是有眼光的。

  汪兆骞联想到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认为,莫言是非常勤奋的,他创作十部长篇小说,一百部中短篇小说,将近600万字,小说内容涉及所有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野性。莫言完全靠他独特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生活能力获得诺贝尔奖。

  莫言的作品在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人性的美好和丑陋、狂野,这就是诺贝尔奖唯一的标准。汪兆骞说:“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的话,考察作品就看挖掘人性的广度和深度,只要有这方面的开拓,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王朔是严肃的作家

  在现场,汪兆骞还谈起王朔,在他看来,王朔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一座山峦,他在新世纪文学时期,起到独特的作用,“现在,文学通史等对王朔至今闪烁其词,说他不严肃,玩文学,大部分是流氓。这从何谈起?所以我在书里写,严肃的作家王朔。”

  汪兆骞认为,王朔的语言是最干净的,是现代语和北京话相结合的新式语言,超越老舍的京味语言。他以调侃的形式来书写人生,书写一代人的迷茫以及在物欲横流中寻求精神家园的苦闷。在社会转型期,他第一个站出来书写都市青年的生活,以他的作品消解所谓的崇高,所谓的神圣。

  谈起自己的写作,汪兆骞引用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社长严文井的话:“我仅存一个愿望,我要在达到我的终点前,多懂得一点真相。”他希望,通过写作,把真相披露给后人。退休后,他就着手写作,目前准备写作三个系列:《民国清流》系列,包括《民国清流》四本、“文坛也江湖”等;新时期文学总结系列;老北京系列,包括“诗说燕京”、“北京梵刹”等。最后,他还可能会写17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包括冯雪峰等人。

  面对莘莘学子,他寄语:“文者,国家之公器也,非慷慨磊落之人不可为之。所以,当作家,就准备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有道义的人,为老百姓说话,在你们的作品中悲悯众生,这就是作家。”

原标题: 汪兆骞北师大开讲 点评王蒙莫言王朔等名家